宋元江西詩詞·元代江西詩人·虞集
虞集(1272~1348),字伯生,號道園,世稱邵庵先生,崇仁(今江西崇仁)人,原籍四川仁壽。南宋丞相虞允文五世孫,宋亡后遷居江西。早年受家學熏陶,頗通經史、性理之學。大德初至京師,薦授大都路儒學教授,歷官至秘書少監、翰林直學士兼國子祭酒、奎章閣侍書學士。曾奉旨修撰《經世大典》,晚年謝病回歸臨川。卒謚文靖。著有《道園學古錄》《道園遺稿》等。據《元史·虞集傳》記載,在延祐(1314~1320)、至順(1330~1332)間,他是大都最負盛名的文人,“一時宗廟朝廷之典冊,公卿大夫之碑版咸出其手”[1]。
虞集學問淵博,探研精微,但拘守儒學道統,主張詩歌要溫厚平和而不失聲韻光彩之美,所以他的詩風如“漢廷老吏”般于典雅精切中顯沉雄老辣。他歷數朝而均受優寵,詩歌中多頌美之作,但仍有不少詩作帶有歷史興亡的感慨和哀傷,表現出較強的民族意識。如《挽文文山丞相》:
徒把金戈挽落暉,南冠無奈北風吹。子房本為韓仇出,諸葛寧知漢祚移。云暗鼎湖龍去遠,月明華表鶴歸遲。何須更上新亭望,大不如前灑淚時。
詩中頌揚了南宋忠臣文天祥寧死不屈的英雄氣概和高尚節操,并對其充滿了痛心與哀悼,文字亦流暢宛轉。另有《至正改元辛巳寒食日示弟及諸子侄》之二,也流露出同樣的思想感情:
江山信美非吾土,飄泊棲遲近百年。山舍墓田同水曲,不堪夢覺聽啼鵑。
虞集生二歲而宋已亡,但由于元代民族關系緊張,以致在作品中表露出民族意識,顯示了歷史遺恨和種族歧視給漢族知識分子帶來的心靈創傷。
虞集有些詩還寫到了民生疾苦,如《次韻陳溪山櫻履》:
六月乃屢雨,良田不憂槁。獨念桂林戍,觸熱赴南討。道路備攘掠,所過凈于掃。縛人夜送軍,吏卒何草草。蠻獠亦人類,義利啟戎好。尋原可制亂,機要貴及早。夜來送者還,頗言暍橫道。諸軍四面集,同月約皆造。誰為饑渴謀,性命安可保?藜藿可滿槃,對之令人老。
詩作表達了對元統治者推行的民族仇殺政策的強烈不滿,指出兵戎相加只能給人民帶來深重的苦難,“誰為饑渴謀,性命安可保?”表現了他對勞動人民悲慘境遇的同情和憂慮。
虞集生長在社會和平安定時期,因此集中以清和淡遠的寫景小詩為多,呈現出一派承平氣象,如《無題》詩表現一種朦朧的境界,《聞機杼》《題柯敬仲雜畫十首》則呈現雅淡的畫面,《臘日偶題》《聽雨》《山水圖》《宮詞》等給人一種安詳幽靜印象。我們略舉一二:
雨過蒼苔石,云生野岸泉。幽懷春冉冉,稚子秀娟娟。(《題柯敬仲雜畫十首》之二)
屏風圍坐鬢毿毿,絳蠟搖光照暮酣。京國多年情盡改,忽聽春雨憶江南。(《聽雨》)
泛舟桑落浦,望見香爐峰。野水常欹樹,山云不礙鐘。桃源攜客覓,松徑與僧逢。為托荊關輩,添予九節筇。(《山水圖》)
虞集也長于詞,現存30余首,大都敘述個人閑愁情思,缺乏社會生活內容,景物描寫亦平平無特色。只有《風入松》一詞引人注目,主要抒寫在朝時的鄉關之思:
畫堂紅袖倚清酣,華發不勝簪。幾回晚直金鑾殿,東風軟、花里停驂。書詔許傳宮燭,輕羅初試朝衫。御溝冰泮水挼藍,飛燕語呢喃。重重簾幕寒猶在,憑誰寄銀字泥緘。為報先生歸也,杏花春雨江南。
詞中結句“杏花春雨江南”,十分精練和形象地渲染出江南的春景,著實令人神往,歷來被視為詞壇名句。據說和他同時的詩人陳旅、張起巖都很欣賞這首詞,而當時機坊還把它織在羅帖上,作為藝術品供人賞玩。
注釋
[1]宋濂等:《元史》卷一八一,中華書局,1976年版。
上一篇:清代近代江西詩詞·清中期江西詩詞·蔣士銓的詩詞創作
下一篇:晉唐江西詩歌·中晚唐江西詩歌·贛北詩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