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語《賊走了關門,遲啦》是什么意思,比喻什么
歇后語:賊走了關門,遲啦
拼音:zéi zǒu le guān mén , chí la
比喻事情發生以后才采取預防措施,為時已晚。例如
你是個精明人,經驗多,辦法稠,剛發洪水的時光,就該敲打老閻幾下,叫他操心大便橋。唉!如今說這些話就是賊走了才關門——遲啦! (杜鵬程《在和平的日子里》6章)
或作[賊走了才拴門]。例如
大家動手在山上找了些蒿草,扭成火把,從放火的地方開始,跟著康明理,一步一步地找下去。山頭上火堆旁,只丟下孟二楞一個,一邊烤火一邊生氣地說: “賊走了才拴門哩!”(《呂梁英雄傳》32回)
或作[賊出關門,遲了]。例如
[凈]好,一發停當,你們回來可有人知道么?[中凈]回來剛遇夫人醒。[凈]賊出關門——遲了。怎么就曉得釵兒掉了。[中凈]燈下收妝窺鏡,不見釵兒,我去尋遍柳堤花徑。(單本《蕉帕記》9出)
或作[賊去關門]。例如
那小姐是在曬臺上搭了跳板,走過城頭上去的。惱得那位總巡立時出了一道告示,勒令沿城腳的居民將曬臺拆去,只說恐防宵小;又出告示,禁止婦女吃茶。這不是賊去關門的私政么?(《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9回)
上一篇:歇后語《要吃爛肉,不可惱著火頭》是什么意思,比喻什么
下一篇:歇后語《賠本賺吆喝》是什么意思,比喻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