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語《兔子不拉屎的地方》是什么意思,比喻什么
歇后語:兔子不拉屎的地方
拼音:tù zi bù lā shǐ de dì fang
兔子不去拉屎,是找不著任何吃的。形容一個地方極其貧瘠、荒涼。例如
據說,古時候蘭考縣就是一塊兔子不拉屎的荒涼地方。 (從維熙《風淚眼》7)
或作[兔子都不拉屎的荒土]。例如
提起那塊番薯地,可來得不易啊!原先那是塊兔子都不拉屎的荒上,茅草比人還高,黃泥巴夾著大石塊,繃緊繃緊的。(《朝陽花》3章2)
或作[兔子不拉屎的地]。例如
住在屯子南頭的白玉山,自己有一坰崗地,或者,用他自己的話來說: “一坰兔子不拉屎的黃土包子地。”(《暴風驟雨》1部9)
或作[兔子不拉屎的山溝溝]。例如
我們那個窮山溝溝里,突然來了一個穿長衫的教學先生,他是個怪人!到這兔子不拉屎的山溝溝之后,就在關帝廟里住下來。(從維熙《鼎》)
上一篇:歇后語《光腳的不怕穿鞋的》是什么意思,比喻什么
下一篇:歇后語《兔子急了還會咬人哩》是什么意思,比喻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