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蟬
作者: 張鐵明
【原文】: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原文作者】:駱賓王
【鑒賞】:
古人善用比興手法寫詠物詩,也就是說善于借某一事物來表達自己的心情。初唐詩人駱賓王因多次上書議論天下大事,得罪了武后,被誣諂為貪贓罪而進了監獄。在牢里,他聽到蟬(知了)的叫聲,引起很多感觸,因此寫了上面這首詩,借蟬自喻,抒發了自己被誣害的憤郁心情。
第一、二句用蟬聲興起:秋色深沉,蟬兒在樹上聲聲鳴叫(西陸:秋天),身系異地的囚徒(南冠:戰國時一位楚國人被俘后仍帶楚國的帽子,楚國屬南方,故后人以“南冠”借指囚徒)深深地思念著家鄉。
第三、四句是說:樹間蟬影縹緲閃爍(玄鬢:蟬),蟬的兩鬢依然烏黑,自己卻因蒙冤受屈,把大好青春年華消磨在獄中,竟然未老先衰(白頭:指自己因愁苦而白頭)。現在,秋蟬對著我悲哀地吟唱,叫我怎能忍受(不堪)得了呢?
第五、六句是比喻自己的困境:露水很重,打濕了翅膀的秋蟬怎么飛得高;風很大,蟬的叫聲也不容易喊得響亮。
第七、八句仍是以蟬自喻,哀痛世人對自己不了解:蟬的品質高尚清潔(蟬生活在高高的樹上,餐風飲露,不辭甘苦,所以說高潔),卻沒有人賞識它;我品行清白,對國家充滿了一片忠愛之忱,可是又有誰會來為我辯白呢?
整首詩處處寫蟬,也是處處在說自己:蟬鳴聲聲勾起我一腔思鄉之愁,蟬影爍爍又引逗我滿腹的凄惻哀怨;蟬遭“風”、“露”,我被誣屈,那“重露”、“多風”象征周圍給我的壓力;蟬羽“飛難進”,我在政治上不得意,也是有翅難飛;蟬聲“響易沉”,我不也說話受到壓制,有口難辯嗎?詩中蟬就是我,我就是蟬,蟬我渾然一體。蟬一生高潔,無人相知;我無辜受困,竟無人問,蟬對我吟唱,我借蟬寄情,自鳴冤痛,激憤難已。這首詩不愧是詠物詩中的名篇。
上一篇:《詠繡障》少兒唐詩鑒賞
下一篇:《詠鵝》少兒唐詩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