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名言篇·智者之慮,必雜于利害》鑒賞
〔九變〕智者之慮,必雜于利害。雜于利而務可信也,雜于害而患可解也。
【鑒賞】孫子認為,考慮問題必須從有利和有害兩方面著手。張預注:“智者慮事,雖處利地,必思所以害;雖處害地,必思所以利。此亦通變之謂也。”陸懋德注:“務,事也。信,古與‘伸’同。雜于利而務可信,即言有利可圖則并心進取,而事之成功易也。”陳啟天注:“參酌于害之一方而沉思之,然后其事之患害,乃可預為解免也。凡事之利害,本多相雜者。利之所在,害即隨之,故慮事定計,能一面思利而力圖之,又一面思患而預防之,則應變之道盡矣。”顯然,孫子的這句名言,極富辯證法思想。辯證法要求,從事物的聯系上,從正面和反面兩方面全面地考慮問題。每件事物總有利和害兩個方面,因此考慮事物必須從利和害兩方面去想,即“雜于利害”。考慮到有利的一面則并心進取,這樣事業就可以發達,此即孫子所說“雜于利而務可信也”。考慮到有害的一面則謹慎小心,提高警惕,這樣患難就可以避免、解除,此即孫子所說“雜于害而患可解也”。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美國乘機出兵臺灣海峽,并將戰火燃燒到我國東北邊境。在我國安全受到嚴重威脅的情況下,要不要出兵參戰,要不要與強大的美帝國主義進行戰爭較量,這個問題擺在了我國領導者和全國人民的面前。中共中央、毛主席在全面、深入地分析形勢后指出:出兵參戰“對中國、對朝鮮、對東方、對世界都極為有利”,它將保衛中國的安全,解救朝鮮人民的困境,維護亞洲東方的和平,打擊美帝國主義的囂張氣焰。于是在10月25日,中國毅然派出志愿軍,與朝鮮人民軍并肩作戰。當然,我們也應該看到不利的方面:其時新中國剛剛成立,長期戰爭創傷尚未恢復,財政經濟比較困難,軍事上只有陸軍,且裝備落后,海、空軍尚在初創階段。但這些都是暫時的不利因素,能夠在參戰中不斷被克服。志愿軍參戰后,連續進行了五次戰役,把敵軍從鴨綠江邊逐回到三八線附近,迫使美國于1951年7月接受停戰談判。到1953年7月,正式在板門店簽訂《朝鮮停戰協定》。中國在參戰當時的考慮,即“雜于利害”,由于“雜于利而務可信也,雜于害而患可解也”,中國終于贏得抗美援朝的偉大勝利。
上一篇:孫子兵法·名言篇·將通于九變之利者,知用兵矣
下一篇:孫子兵法·名言篇·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