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名言篇·將通于九變之利者,知用兵矣》鑒賞
〔九變〕圮地無舍,衢地合交,絕地無留,圍地則謀,死地則戰;途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故將通于九變之利者,知用兵矣;將不通于九變之利者,雖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變之術,雖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鑒賞】這是孫子論述用兵作戰必須通曉“九變”之利的名言。所謂“九變”,就是指“圮地無舍”到“君命有所不受”這樣許多變通的辦法。“九”是數之極,“九變”不一定指九種變化措施,而是指各式各樣、五花八門的“變”的策略。孫子在《九變》篇中指出:遇到地勢低下、道路難行、易被水淹的圮地,不要駐扎和在那里過夜;在四通八達的衢地扎營,要與相鄰的各國聯合、結交;遇到交通困難、無水草糧食、不能生存的絕地,不可久留而應迅速離開;遇到地形四面險阻、出入通路狹窄的圍地,要巧出奇謀,不陷入困境而制勝敵人;陷入前不得進、后不得退、敵人威逼、大難臨頭的死地,就要勇猛異常,拼死戰斗。有的道路因為險惡,雖然近而不走那里;有的軍隊因為憑險固守或拼死戰斗,雖然人數少而不去襲擊它;有的城市因為防御堅固、將士死守,雖然經過而不去進攻它;有的地方因為得之難守又無用處,雖然近在咫尺而不去爭奪它;有的君命因為對軍隊和戰事不利,雖為君王發布也可以不接受、不執行。上述許許多多變通的措施和辦法,孫子稱其為“九變之利”。他認為:將帥精通于上述九變之利的,是知曉用兵之道的人;將帥不通九變之利的,雖知地形而不能得地之利;治兵不知道九變之術,雖知“五利”而不能得到士兵的擁護了。戰爭中,精通“九變之利”是何等的重要!
1934年12月10日,中央紅軍長征到達通道(今湖南通道侗族自治縣)境內。紅軍原擬北上湘西,與紅2、紅6軍團會合,但此時,蔣介石已判明紅軍動向,在前方布下重兵,張網以待。紅軍如果繼續北上,勢必與敵20萬重兵展開決戰,這是極其危險的。在這生死攸關的嚴重情況下,毛澤東提出放棄北出湘西的計劃,而轉進敵人兵力薄弱的貴州。當時,博古、李德雖然反對,但政治局的多數同志贊成毛澤東的建議,中革軍委乃決定西進貴州。次日,在黎平(今貴州黎平縣)政治局會議上,毛澤東繼續堅持西進主張。經過激烈爭論,毛澤東的提議被通過。這樣,紅軍放棄北上計劃,改道西進,避免了覆滅的危險。此次改道,真如孫子所說:“途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
上一篇:孫子兵法·名言篇·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饑
下一篇:孫子兵法·名言篇·智者之慮,必雜于利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