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名言篇·亂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強》鑒賞
〔勢〕亂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強。治亂,數也;勇怯,勢也;強弱,形也。
【鑒賞】這是孫子關于治亂、勇怯、強弱互相轉化的極具辯證法思想的名言。歷來注家對這句名言有所誤解。曹操注:“皆毀形匿情也。”梅堯臣注:“治,則能偽為亂;勇,則能偽為怯;強,則能偽為弱。”這里,把“亂”、“怯”、“弱”都說成是“偽”裝的。有的注本解釋此句說:“示敵混亂在于我之嚴整,示敵怯懦在于我之勇敢,示敵軟弱在于我之堅強。”這些都未能正確理解孫子的原意。
實際上,孫子這句名言是在告誡人們:混亂可能是由治理產生的,怯懦可能是由勇敢產生的,虛弱可能是由強大產生的。治亂、勇怯、強弱這些對立的事物,都可以因一定的條件而互相轉化。孫子進一步指出:“治亂,數也;勇怯,勢也;強弱,形也。”這就是說,治亂是由組織編制和指揮技術(“數”)形成的:組織編制嚴密、指揮技術精當就能治理得好;反之,組織編制松散、指揮技術拙劣就會混亂。勇怯是由戰爭中所造的“勢”形成的:戰爭中我方所造的“勢”強大而猛烈,戰士就會勇敢;反之,我方沒有“勢”或失去“勢”,戰士就會怯懦。強弱是由軍隊顯示的實力(“形”)造成的:軍隊眾多、裝備精良、士氣高昂、訓練有素,就形成強大;反之,軍隊寡少、裝備陳舊、士氣低迷、隊列無序,就形成虛弱。因此,軍隊應當長期保持治、勇、強的方面,力戒亂、怯、弱的產生。
“亂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強”,孫子的這句名言用歷史事例來說明,就更可看出其意義。春秋末年,吳、越兩國是世仇。吳王闔閭聽說越王允常剛去世,認為這是進攻越國的好機會,就親率大軍,從陸路伐越。吳軍隊列整齊,士氣軒昂。越王勾踐先是派出敢死隊沖入吳陣,吳軍竟巋然不動。勾踐再使罪人出陣,一個個揮劍自剄于陣前。吳國士兵見此情景,爭相觀看,秩序大亂。越王勾踐這時乘機命令越軍沖鋒,把吳軍打得大敗,吳王闔閭由此喪命。吳軍由于觀看越罪人自剄,秩序大亂,“亂生于治”,以致一敗涂地。東晉時期,秦王苻堅率大軍南伐,其勢勇不可擋。待東晉將領謝玄設計使秦退兵,秦軍大亂,亡命奔逃,變成為怯。此乃因失勢而“怯生于勇”。日本侵華戰爭初期,大量軍隊配合飛機、大炮,長驅直入,看起來很強大。經過中國人民八年艱苦抗戰,日本軍損失很大,士氣低落,其“形”變得虛弱。這就是“弱生于強”。
孫子指出事物的對立面會因一定的條件而互相轉化,他的辯證法思想在兵法中熠熠生輝,他的名言給人們以深刻的啟示。
上一篇:孫子兵法·名言篇·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下一篇:孫子兵法·名言篇·以利動之,以卒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