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主題篇·兵貴速勝》鑒賞
〔作戰〕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后十萬之師舉矣。
其用戰也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
〔作戰〕故兵貴勝,不貴久。
〔九地〕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鑒賞】兵貴神速,任何戰爭都要求速戰速勝,這是孫子的一個重要戰略思想。他認為: 只有速戰速勝,才能得利;戰爭持久,必然耗費巨大,帶來不利的后果。在《作戰》篇中,孫子首先陳述,用兵之法,有車、甲、兵、糧,以及各種各樣的費用。他語重心長地指出:“日費千金,然后十萬之師舉矣。”接著筆鋒一轉,講述他的主要論點:“其用戰也(貴速)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這里,孫子強調一個“速”字,力戒一個“久”字。在孫子看來,只要“速”,即使笨拙,也會對戰局有利;如果巧取敵人而時間卻要“久”,那是從來沒見過的。用兵久而對國有利,也是從來沒有的。《作戰》篇最后,他又重申:“兵貴勝,不貴久。”《九地》篇再述:“兵之情主速。”可見孫子對這一戰略思想的執著和堅持。
在戰略上孫子主張速決而反對持久,是有其歷史原因的。春秋時各國疆土都比較小,財力、物力、人力都不是很充足,而且國家之間兼并戰爭頻繁,戰爭時間拖久了,不但兵源不繼,糧草匱乏,其他諸侯國更會乘機襲擊,造成不堪設想的后果。因此,當時諸侯國間的大戰,如晉楚城濮之戰、晉秦崤之戰、晉齊鞍之戰、楚晉邲之戰,都在幾天內便見分曉。大國滅小國的戰爭,也往往采取突然襲擊的方式,迅速解決。如公元前518年,楚人舟師巡邏邊疆。吳人跟在楚師后面,乘“邊人不備,遂滅巢及鐘離而還”(《左傳·昭公二十四年》)。以上事實證明,孫子關于“兵之情主速”的速決戰略,在當時是切實有效的。
如果戰爭曠日持久,打上數月,甚至一兩年,則往往有不利的后果。公元前506年冬,吳國伐楚,經過五戰五勝而攻入楚都郢,楚昭王出奔。但吳國并未就此罷休,尋求妥善的解決辦法,而是留在楚都。第二年夏天,越國乘吳國內空虛,攻入吳國境內;楚申包胥至秦討來救兵,與楚人聯合,大敗吳師;吳王闔廬之弟夫概,又乘吳危亂之際,自立為王。這一次吳伐楚入郢,由于時間持續太久,沒有采取速決戰略,以致失敗。又如公元前595年9月,楚圍攻宋城。至次年5月,宋城還沒有攻下。由于曠日持久的攻戰,宋城內“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即交換小孩當食品,剖開骨頭當柴燒;楚軍亦僅有“七日之糧”,乃“引師而去之”(《公羊傳·宣公十五年》)。由此可見,孫子主張兵貴速勝,認為“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甚至“諸侯乘其弊而起”,這些論斷都是當時實踐經驗的總結,是高明的戰略方針。
速戰速勝的戰略戰術,在現代戰爭中,仍不失為英明的決策。1971年12月3日爆發的印巴戰爭,印軍采取“西防東攻”戰略,在東線以數倍于守軍的兵力,分四路包圍進攻東巴。開戰后各路印軍進展迅速,不戀戰于攻打邊境的城鎮,采取迂回包抄的戰術,直指東巴首府達卡。16日拂曉印軍抵達達卡城郊,巴守軍司令尼亞齊中將措手不及,當日下午率部投降。這次印巴戰爭為期14天就結束了。東巴守軍的投降,誕生了孟加拉國,這正是印軍作戰預定的目的。
史上也有一些戰爭,久拖不決,深陷泥潭,以致損失慘重。20世紀60年代爆發的美國侵略越南的戰爭,這場戰爭持續了十年,付出了五萬名美國士兵生命的代價,經濟損失不計其數,最后不得不以無果撤離而結束。美國前陸軍參謀長、原駐越南司令威斯特摩蘭,曾不止一次地引用孫子名言:“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來總結越南戰爭的經驗教訓。1979年的蘇聯侵略阿富汗的戰爭,這場戰爭也持續了十年。曠日持久的戰爭拖垮了蘇聯的經濟,使其在全球競爭中徹底喪失優勢,并最終成為蘇聯解體的催化劑。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美國雖然占領了伊拉克領土,但卻陷入伊反美武裝的不斷襲擊之中,已有數千美軍士兵喪生,龐大的軍費開支使美國財政出現嚴重赤字,伊拉克戰爭變成了一場長期的消耗戰。
孫子名言:“其用戰也(貴速)勝,久則鈍兵挫銳”,“久暴師則國用不足”。“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兵貴勝,不貴久。”這些教導,對于現代戰爭的決策者和指揮者,仍然應該牢記在心。
上一篇:孫子兵法·主題篇·廟算決策
下一篇:孫子兵法·主題篇·靈活用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