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蒲松齡《聊齋志異·考城隍》記載:一個人病臥,看到一個吏人請他去考試。他的試卷中有這樣幾句話:“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交卷后,諸神傳看,表示贊賞。最后讓他去做河南城隍。
這是說病者已經死了,他的鬼魂去應試。神們贊賞他文中的那幾句話,所以封他為城隍。這幾句的重點在“有心”與“無心”,不在善、惡的本身。這幾句可以分為兩句,各自獨立使用。分用時重點仍在“有心”與“無心”兩詞上。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考城隍》記載:一個人病臥,看到一個吏人請他去考試。他的試卷中有這樣幾句話:“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交卷后,諸神傳看,表示贊賞。最后讓他去做河南城隍。
這是說病者已經死了,他的鬼魂去應試。神們贊賞他文中的那幾句話,所以封他為城隍。這幾句的重點在“有心”與“無心”,不在善、惡的本身。這幾句可以分為兩句,各自獨立使用。分用時重點仍在“有心”與“無心”兩詞上。
上一篇:《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下一篇:《有志者事竟成.》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