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讀書名言大全·讀書有妙法》的名人名言
我閱讀關于我所不懂的題目之書籍時,所用的方法是先求得該題目的膚表的見解,先瀏覽許多頁和好多章,然后才從頭重讀起,以求獲得精密的知識,我們對該題目越熟悉,理解的能力就越增加,讀到該書的終末,就懂得它的起首。這是我所能介紹給你之唯一的正確的方法。
〔德〕狄慈根《辯證法的邏輯》
沒有讀二遍價值的書,就一遍也不值得看。
〔德〕 威柏 《德謨克利斯》
經驗豐富的人讀書用兩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紙面上的話,另一只眼睛看到紙的背后。
〔德〕歌德《待人接物》
讀書時,我們的腦子已經不在自己的生活領域內,是在他人的思想戰場上。
〔德〕叔本華《讀書和書籍》
我們只可以把書本當做 “引繩”,閱讀時依賴他人把自己的思想導向某方面。
〔德〕叔本華《論文集·關于思考》
每個知道讀書方法的人,都有一種力量可以把他自己放大,豐富他的生活方式,使他的一生內容充實,富有意義,而具興味。
〔法〕莫洛阿《書卷長留伴一生》
誰都不會死讀一本書。每個人都從書中研究自己,要不是發現自己就是控制自己。
〔法〕羅曼·羅蘭《羅曼·羅蘭文鈔》
我口袋里只要有一本新書,我的心就怦怦跳了起來,恨不得一口氣把它讀完。
〔法〕 盧梭《懺悔錄》
讀得太快或太慢,你都將一無所獲。
〔法〕 帕斯卡爾 《思想錄》
我們通過讀書定型了。同時我們在對我們有重大意義的書上按上了自己的印記。
〔法〕莫里亞克《內面的記錄》
學會讀書,便是點燃火炬;每個字的每個音節都發射火星。
〔法〕 雨果《悲慘世界》
讀書,尤其讀純文學的書——要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該作品中所表現的作者的性格上。
〔俄〕 列夫·托爾斯泰《列夫·托爾斯泰論創作》
書是和人類一起成長起來的,一切震撼智慧的學說,一切打動心靈的熱情都在書里結晶成形; 在書本中記述了人類狂激生活的宏大規模的自白,記述了叫做世界史的宏偉的自傳。然而在書本中,不僅是一種過去,它還是一種我們從而能夠掌握現在,能夠掌握全部通過千辛萬苦,有時還是流著血汗而取得的真理和勞動; 書本——它是未來的綱領。
〔俄〕赫爾岑《赫爾岑論文學》
讀了一本書,就像對生活打開了一扇窗戶。
〔俄〕高爾基《高爾基論青年》
這些書洗滌了我的身心,像剝皮一般給我剝去了窮苦艱辛的現實的印象。
〔俄〕 高爾基《在人間》
課外閱讀,用形象的話來說,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進的風。沒有閱讀,就既沒有帆,也沒有風。閱讀就是獨立地在知識的海洋里航行。
〔俄〕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
必須根據要研究的問題來選擇極全面完整、深刻和正確地闡明這個問題的書籍。
〔俄〕克魯普斯卡婭《自我教育問題》
我在青年時代,我的讀書方法使我在某種程度上落后于別人,因為我看的書比我的同志少。他們看書比較浮皮潦草。但是,浮皮潦草地看書,有許多精彩的東西消化不了,看過的東西很快會忘記。至于我看書的辦法,能使我得到十分清晰牢固的印象。所以,隨著歲月的推移,我的庫存要比我的同志豐富得多。
〔俄〕柳比歇夫《奇特的一生》
所有看過的東西,我都要仔細研究。怎么研究?如果一本書談的是我不大了解的新東西,我就盡量做摘要。凡是比較重要的書,我都盡量寫一份評論性的簡介。
〔俄〕柳比歇夫《奇特的一生》
一個人要善于讀書,必須是一個發明家。
〔美〕愛默森《愛默森文選》
如果我們遇上一個才高八斗的學士,我們應當請教他讀了哪些書。
〔美〕愛默生《文學與社會目的》
在所閱讀的書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處的東西,把其他一切統統拋掉,就是拋掉使頭腦負擔過重和會把自己誘離要點的一切。
〔美〕愛因斯坦《成功者的奧秘》
一般來說,讀兩遍比抄一遍印象深。
〔美〕 塞繆爾·約翰遜《懶漢》
讀書不能囫圇吞棗,而要從中吸取自己需要的東西。
〔挪威〕易卜生《培爾·金特》
不全神貫注是讀不好書的。如果讀書之后不覺得疲憊,那就說明讀者沒有用心。
〔英〕本涅特《使我感興趣的事》
讀書造就完人; 結論造就機智的人,筆記造就正確的人。
〔英〕 弗·培根 《隨筆集》
讀書使人充實;討論使人機智;筆記使人準確。
〔英〕 弗·培根 《隨筆集》
成人讀書難免有點一知半解。在一生中我們只有一次懂得如何充滿熱情地進行青春期的閱讀。
〔英〕 白哲特 《文學研究》
讀科學著作要讀最新的,讀文學作品要讀最古的。古典文學往往是最摩登的。
〔英〕利頓《卡克斯頓一家》
陶冶就是讀書。
〔英〕托·阿諾德《文學與教條·前言》
讀書不可偏頗,既要廣泛地當心人物,又要廣泛地注意事物。
〔英〕托·阿諾德《對其門徒的訓囑》
我卻并不贊同死板執著于一定的讀書計劃,對讀書計劃,我自己就從來沒有認真實行過兩天以上,一個人要隨著他的愛好讀書,如果把讀書當作一件苦工來做,毫無益處。一個年輕人每天應讀五小時書,這樣才能獲得大量的知識。
〔英〕鮑斯威爾《約翰遜傳》
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晉)陶淵明《五柳先生傳》
童心便有愛書癖,手指今余把筆痕。
(唐)劉禹錫《送周魯儒赴舉詩》
手披目視,口詠其言,心惟其義。
(唐)韓愈《上襄陽于相公書》
世人何人不讀書,書奴卻以讀書死。
(唐)李贄《系中八絕》
幼而學者,如日出光; 老而學者,如秉燭夜行,猶賢乎瞑目而無見者也。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篇》
讀書譬如飲食,從容咀嚼,其味必長; 大嚼大咽,終不知味也。
(宋)朱熹《朱子全書·讀書法》
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
(宋)朱熹《訓學齋規》
看文字,須大段著精彩看。聳起精神,樹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劍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須要透,擊其首則尾應,擊其尾則首應,方始是。不可按冊子便在,掩了冊子便忘卻。
(宋)朱熹《朱子語類·學四·讀書法上》
心不定,故見理不得。今且要讀書,須先定其心,使之如止水,如明鏡,暗暗如何照物。
(宋) 朱熹《朱子語類》
讀書須是看看那縫罅處,方錄得道理透徹,若不見得縫罅,無由入得,看見縫罅時,脈絡自開。
(宋)朱熹《朱子語類輯略·讀書法》
看文字,正如酷吏之用法深刻,都沒人情,直要做到底。若只恁地等閑看過了,有甚滋味!大凡文字有未曉處,須下死工夫,直要見得道理是自家底,方住
((宋)朱熹《朱子語類·學四·讀書法上》
凡看書,須虛心看,不要先立說。看一段有下落了,然后又看一段。須如人受詞訟,聽其說盡,然后方可決斷。
(宋)朱熹《朱子語類·學五·讀書法下》
嗜書如嗜酒,知味乃篤好。
(宋)范成大《寄題三仲顯讀書樓》
讀十遍,不如寫一遍。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手寫九經》
以鴻鵠之心讀書,必不能造乎精微。
(明) 薛瑄《理學粹言》
讀前句如無后句,讀此書如無他書,心乃有大。
(明) 薛瑄《讀書錄》
讀書全要精勤,懶惰游戲作輟,必無有成之理。
(明)朱之瑜《朱舜水先生文集》
夫讀書將以何為哉?辨其大義,以修己治人之體也;察其微言,以善精義入神之用也。
(明)王夫之《論梁元帝讀書》
書味在胸中,甘于飲陳酒。
(清)袁枚《遣懷雜詩》
讀書如吃飯,善者長精神,不善吃者生疾瘤。
(清)袁枚《隨園詩話》
讀書不知味,不如束高閣。蠹魚爾何如,終日食糟粕。
(清)袁枚《隨園詩話補遺》
積書須善讀,隙土可深耕。
(清)朱霞《書屋新成示兒子琪瑛猶子玨璠》
三日不讀,口生荊棘; 三日不彈,手出荊棘。
(清) 朱舜水 《答野節問》
讀書貴能疑,疑乃可以啟信。讀書在有漸,漸乃克底有成。
(清)金纓《格言聯璧·學問》
讀書不可無師承,立論不可無依據。
(清) 王晫《今世論》
讀書無源委,有如斷港流。濡潤涔蹄間,不能溉田疇。
(清)吳履泰《讀書一章示諸童子》
讀書以過目成誦為能,最是不濟事。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無多,往來應接不暇,如看場中美色,一眼即過,于我何益也……。
(清)鄭燮《淮縣中寄舍弟墨第一書》
善讀書者,日攻日掃。攻則直透重圍,掃則了無一物。
(清)鄭燮《隨獵詩草·花間堂詩草跋》
性癡,則其志凝;故書癡者文必工,藝癡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無成者,皆自謂不癡者也。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阿寶》
讀書以過目成誦為能,最是不濟事。
(清)鄭板橋《淮縣署中寄舍弟墨第一書》
讀書不費精神,且能長精神。凡言費精神者,皆不善學者。
(清)陸世儀《思辨錄輯要》
讀書不知要領,勞而無功。
(清)張之洞《書目答問略例》
讀書之處,不可久坐閑談。
(清) 申居鄖 《西巖贅語》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
(清)孫洙《唐詩三百首序》
雨過芳花潤,風來綠葉柔。研朱讀周易,更覺小窗幽。
(清)錢鳳綸《西窗》
讀書如行路,歷險毋煌惑。安保萬里程,中間無欹仄!
(清) 法式普《讀書四首》
讀書,須是成誦方精熟。今所以記不得,說下去,心下若存若亡,皆是不精不熟之患。
(清)張伯行《朱子語類輯略·訓門人》
觀書當平心以觀之。大抵看書不可穿鑿,看從分明處,不可尋從隱僻處去。
(清)張伯行《朱子語類輯略·讀書法》
讀書有個法,只是刷刮凈了那心后去看。
(清)張伯行《朱子語類輯略·讀書法》
讀書須是要身心都入在這一段里面,更不問外面有何事,方見得一段道理出。
(清)張伯行《朱子語類類輯略·讀書法》
讀者不可有欲了的心,才有此心,便心只在背后白紙處了,無益。
(清)張伯行《朱子語類輯略·讀書法》
讀書須將心貼在書冊上,逐句逐字各有著落,方始好商量。
(清)張伯行《朱子語類輯略·讀書法》
讀書且就那一段本文意上看,不必又生枝節。看一段,須反復看來看去,要十分爛熟方見意味,方快活。令人都不愛去看別段,始得。
(清)張伯行《朱子語類輯略·讀書法》
讀書著意玩味,方見得義理從文字中迸出。
(清)張伯行《朱子語類輯略·讀書法》
讀書須是知貫通處,東邊西邊,都觸著這關捩子方得。今認下著頭去做,莫要思前算后,自有至處。
(清)張伯行《朱子語類輯略·讀書法》
須是一棒一條痕,一摑一掌血。看人文字,要當如此,豈可忽略。
(清)張伯行《朱子語類輯略·讀書法》
讀書求甚解;
觀史不含糊。
(清) 趙翼題書室聯
不會讀書,書面是平的; 會讀書,字句都浮起來了。
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
看書有人指導是可以省卻許多不必要的時間和精力的耗費……我在當時卻是自己在暗中摸索著,但是我自己卻也有一點選擇的 “策略”,雖簡單得可笑,但在當時確受到不少的好處。我每到書店或舊書攤上去東張西望著,看到書目引我注意時,先在那里看它幾頁,稱心才買,否則就要和它永訣。有些所謂作家,你雖然東看到他的大名,西也看到他的大名,但是也許買到他的大作來看看,卻不免感覺到硬著頭皮看下去也看不懂,或是味同嚼蠟,看著就想睡覺!
鄒韜奮 引自 《經歷》
專讀書也有弊病,所以必須和社會接觸,使所讀的書活起來。
魯迅《讀書雜談》
讀死書會變成書呆子,甚至于成為書廚。
魯迅《花邊文學·讀幾本書》
看別的書也一樣,仍要自己思索,自己觀察。倘只看書,便變成書廚,即使自己覺得有趣,而那趣味其實是已在逐漸硬化,逐漸死去了。
魯迅 《讀書雜談》
我們自動地讀書,即嗜好的讀書,請教別人是大抵無用,只好先行瀏覽,然后抉擇而入于自己所愛的較專的一門或幾門; 但專讀書也有弊病,所以必須和現實社會接觸,使所讀的書活起來。
魯迅《而已集》
我主張讀書的時候,若有什么覺得要反駁或補充的意見,應即刻批注在書本上面空白地方。這亦是為將來便于翻閱參考。從前有些老先生反對這種辦法,以為年紀很小的人,有什么好意見,敢于批評人家的著作。不過到了今天我們應當知道,人家的著作,并不是什么不可批評的圣經賢傳。年紀小的人批評人家,愚者千慮,亦未必便沒有對的地方。何況便假令批評得一句亦不對,自己買了書,自己寫在買的書內,亦有什么不可以?年紀越小的人,批評錯了,著作家既不會受他的影響,天下后世亦沒有人受其弊害。
惲代英 引自 《來鴻去燕錄》
買書不如借書,讀書不如抄書。
徐特立《再論我們怎樣學習》
人是活的,書是死的。活人讀死書,可以把書讀活。死書讀活人,可以把人讀死。
郭沫若《郭沫若談讀書》
讀活書、活讀書、讀書活。
郭沫若《開拓新詩歌的路》
活的書只可以活用而不可以死讀。新時代的學生要用活書去生產,用活書去實驗,用活書去革命,用活書去樹立一個比現在可愛可敬的社會。
陶行知《新舊時代之學生》
所謂閱讀書籍的習慣,并不是什么難能的事,只是能夠按照讀物的性質作適當的處理而已。需要翻查的,能夠翻查;需要參考的,能夠參考;應當條分縷析的,能夠條分縷析; 應當綜觀大意的,能夠綜觀大意;意在言外的,能夠辨得出它的言外之意;義有疏漏的,能夠指得出它的疏漏之處。到此地步,閱讀書籍的習慣也就差不多了。一個人有了這樣的習慣,一輩子讀書,一輩子受用。
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
讀書忌死讀,死讀鉆牛角,矻矻復孜孜,書我不相屬。活讀運心智,不為書奴仆,泥沙悉淘汰,所取唯珠玉。
葉圣陶 《讀書二首》
因為世界上的書總是讀不完的,一個人總不能當一個會走路的圖書館。這時就要學會查書,一旦要用的時候就可以去查。在工作中,在解決某個問題的過程中,需要某種知識,就到某一部書中去找,查到你要看的章節。遇到看不懂的地方,你再往前翻,而不必逐章逐節從頭到尾去看完整部書。如果“閉上眼睛”,能夠“看到”某本書在某個部分都講到什么,到要用的時候能夠“信手拈來”,那就不必預先去看它背它了。事實上,許多書只是備人查,而不值得供人讀的。
嚴濟慈 引自 《學者論學》
每個人都要摸索適合自己的讀書方法,要從讀書中去發現自己的長處,進而發揚自己的長處。有的人是早上讀書效果最好,有的人則是晚上讀書最好;有的人敏捷,眼明口快,有的人卻十分認真、嚴謹。
嚴濟慈 引自 《學者論學》
自己作眉批,可以幫你讀書,幫你把書的內容吸收進去。現在,我們自己買不到書,也可以用另外的辦法,把記筆記和書評結合在一起,把書評寫在筆記里,這樣很方便。用筆記本一方面把重要的記下來,另一方面,某些地方我不同意書里的講法,可以寫上一段自己的看法,表示自己的意思,把筆記眉批并為一個東西。
王力 引自 《學人談治學》
首先應讀書的序例,即序文和凡例。過去我們有個壞習慣,以為看正文就行了,序例可以不看。其實序例里有很多好東西。序例常常講到寫書的綱領、目的。替別人作序的,還講書的優點。凡例是作者認為應該注意的地方。這些都很好,而我們常常忽略。
王力 引自 《學人談治學》
我自從此次住館讀書以后,深信人要有兩個老師,一為活老師,二為死老師即圖書;活老師固然可貴,而死老師的可貴又超過活老師,活老師也是從死老師來的,死老師是“太上老師”,圖書館是“太上研究院”。
蔡尚思 引自《治學集》
讀書不知意,等于嚼樹皮。
《中國諺語》
讀書需用心,一字值千金。
《中國諺語》
上一篇:關于《讀書名言大全·讀書宜精思》的名人名言
下一篇:關于《品德·謙虛》的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