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名言篇·太盛難守
《親士》今有五錐,此其铦,铦者必先挫。有五刀,此其錯,錯者必先靡。是以甘井近竭,招木近伐,靈龜近灼,神蛇近暴。是故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賁之殺,其勇也。西施之沈,其美也。吳起之裂,其事也。故彼人者,寡不死其所長。故曰,太盛難守也。
【鑒賞】“太盛難守”,是中華辯證智慧的至理名言。這里,“铦”讀xiān,指鋒利。“錯”,也指鋒利。“靡”通“磨”,即消磨,損壞。整段話意即,現在有五把錐子,其中一把最銳利,那這一把必定先折損。有五把刀子,其中一把最鋒利,那這一把必定先損壞。甘甜的水井先被汲干,高大的樹木先被砍伐,靈驗的烏龜先被燒灼占卜,神奇的大蛇先被暴曬求雨。比干被殷紂王剖心而死,因為他敢于直言勸諫。孟賁被殺,因為他逞勇。西施遭沉溺,因為她美麗過人。吳起遭車裂,因為他輔佐楚悼王變法。這些人,都死于自己的長處。可見,過于興盛,難于久守。
“太盛難守”,也可以說“過盛難守”、“最盛難守”和“極盛難守”。“太”,即過于、過分的意思。“太盛難守”,就是“物極必反”,是事物發展的普遍規律,辯證法的核心和精髓。
這段話,從“今有五錐”,到“吳起之裂”,共列舉十個典型事例,從中概括“太盛難守”的普遍結論。這里所運用的論證方式,是典型分析式的科學歸納推理。
墨子運用“太盛難守”的辯證哲學理論,論證其“非攻”主張,勸說強者放棄恃強凌弱的不義之舉,跟弱者平等相處,不然將使強者自身受害,自取毀損。《魯問》載,齊國將要攻打魯國。墨子對齊國的將領項子牛說:“攻打魯國,是齊國的大錯。從前吳王夫差向東討伐越國,迫使越王勾踐退守會稽山。向西討伐楚國,迫使楚昭王退守隨國。向北討伐齊國,俘虜齊將國書回到吳國。結果諸侯來報仇,老百姓感到勞苦,不肯為他效力,所以國家滅亡,自己也被殺死。從前智伯瑤攻伐范氏和中行氏,兼并了晉國三家的領土。結果諸侯來報仇,老百姓感到勞苦,不肯為他效力,所以國家滅亡,自己也被殺死。由此可見,大國攻打小國,是互相殘害,大國的過失必定反過來使本國受害。”
墨子所謂“大國攻小國,過必反于國”的論述,滲透“太盛難守”的辯證哲理。墨子試圖說服齊國將領項子牛,放棄攻伐魯國的不義之舉,指出齊國若堅持“以大攻小”的不義行為,將會使自身受害,無異于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墨子這種辯證的觀點,是他服務弱者俠義倫理的哲學基礎,今日仍有積極的啟發意義。
墨子對“太盛難守”至理名言的論述,酷似《老子》五千言的思維話語系統。《老子》9章說:“揣而銳之,不可常保。”即尖利鋒芒,難保久長,跟《親士》“今有五錐,此其铦,铦者必先挫”意思一樣。
《老子》76章說:“堅強者死之徒。”“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即堅強者屬于死亡之列。兵力強大,會被攻滅。樹木強大,會被摧折。《老子》76章說的“木強則折”,類似墨子說的“招木近伐”。
《老子》30章說:“物壯則老。”即事物壯大,必然衰老。《老子》44章說:“多藏必厚亡。”即儲藏豐厚,必然損失嚴重。《老子》40章說:“反者道之動。”即道的運動,是向相反的方向轉化。這都跟《親士》“太盛難守”的意義相同。
《莊子·天下》說老子“以柔弱謙下為表”,“曰堅則毀矣,銳則挫矣”。元吳海《聞過齋集·讀墨》說:“‘錐’、‘刀’、‘井’、‘木’之喻,‘其所長’,‘大盛難守’,則老氏之意。”墨子對“太盛難守”的概括,與老子的辯證哲學互相滲透,體現了當時樸素的辯證觀,并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管子·重令》說:“天道之數,至則反,盛則衰。”《戰國策·秦策三》說:“日中則移,月滿則虧,物盛則衰,天之常數也。”《呂氏春秋·博志》說:“全則必缺,極則必反,盈則必虧。”《呂氏春秋·大樂》:“極則復反。”《鹖冠子·環流》:“物極必反。”《史記·田叔列傳》:“月滿則虧,物盛則衰,天地之常也。”《滑稽列傳》:“樂極悲來,物盛則衰。”《平準書》:“物盛則衰。”《淮南子·泰族訓》:“天地之道,至則反,盛則衰。”《淮南子·道應訓》:“物盛則衰,樂極則悲。”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載子產說:“象有齒以焚其身。”漢王符《潛夫論·遏利》說:“象以齒焚身,蚌以珠剖體。”大象因有名貴的象牙,而被捕殺。蚌蛤因有名貴的珍珠,而被剖體。《淮南子·原道訓》說:“善游者溺,善騎者墮:各以其所好,反自為禍。”
《紅樓夢》第十三回寫鳳姐聽秦氏引俗語說:“月滿則虧,水滿則溢”,“登高必跌重”,“樂極生悲”,“否極泰來”,“盛宴必散”等。這些可謂是從《親士》“太盛難守”的思想相承而來。
但在百家爭鳴的時代,相似的觀點仍然存在著細微的差別,體現了各家側重點的不同,如《莊子·山木》說:“直木先伐,甘泉先竭。”即直挺的樹木先遭砍伐,甘甜的水井先被汲干。墨子說“甘井近竭,招木近伐”中的“近”,即接近,也是“先”的意思。但《莊子·山木》說“直木先伐,甘泉先竭”,更明確強調最先的次序。《逸周書·周祝解》說“甘泉必竭,直木必伐”,則更明確強調其必然性和規律性。
“太盛難守”,是運用自然界物極必反的規律,類比說明有才者必最先早衰的悲劇,警示人們定要愛惜才德之士,給才德之士創造有利的環境條件,讓他們最大限度地發揮聰明才智,避免有才者早衰的悲劇重演。
上一篇:《墨子·名言篇·天下從事,不可無法儀》鑒賞
下一篇:《墨子·名言篇·官無常貴,民無終賤》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