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人總原本以括流末,操綱領而得一致焉。古人嘆息于才難,故謂百世為隨踵。不以璞非昆山而棄耀夜之寶,不以書不出圣而廢助教之言。是以閭陌之拙詩,軍旅之鞫(鞠)誓,或詞鄙喻陋,簡不盈十,猶見撰錄,亞次典誥。百家之言,與善一揆。》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釋,句意,翻譯
句子出處:晉·葛洪 《抱樸子》,博學廣聞類名言句子
學識淵博的人能夠把握事物的根本, 以囊括支流末節, 能夠抓舉事物的綱領而獲得全部。 古人嘆息圣才難得, 認為百代產生一個圣人都是腳跟腳地涌現。 不能認為璞玉不是產自昆侖山, 就把這一輝耀夜空的寶貝扔棄; 不能認為書籍不是圣人編撰的, 就把書中有助于教化的言詞廢棄。 因此出自鄉間的拙劣詩篇和軍中的誓告之辭,有的雖然文詞粗樸、道理淺顯,或者一篇竹簡不滿十個字,但是這些卻收集保存有豐富的材料。其價值僅亞于《尚書》中的《堯典》、《湯誥》。學術上各種派別的言論雖千差萬別,但勸人為善的用意是一樣的。
上一篇:《古代儒者,博學虖(乎)六藝之文.六藝者,王教之典籍,先圣所以明天道,正人倫,致至治之成法也.》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釋,句意,翻譯
下一篇:《夫明《六經》之指(旨),涉百家之書,縱不能增益德行,敦厲風俗,猶為一藝,得以自資.》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釋,句意,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