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將法不如忍耐計
忍耐在戰場上有著很大的作用,三國時的司馬懿就是一位善于“忍耐”之人。
諸葛亮率領蜀軍長途奔波,趕至渭水南岸,準備與司馬懿率領的魏軍交戰。在兵法中講,當敵軍遠道而來,最好的作戰方式便是采用消耗戰。因為,敵軍此時處于被動:由于長途奔波,車馬勞頓,人員疲憊,戰斗力減弱;又由于在異地作戰,軍糧供應不能夠順暢。諸葛亮和司馬懿同為軍事家,都深諳其中道理。諸葛亮欲速戰速決,而司馬懿卻按兵不動。
為了引司馬懿出兵,諸葛亮采用了“激將法”,他將一套婦女裝送給司馬懿,嘲笑魏軍軟弱,不敢應戰,想借此惹怒司馬懿出戰。司馬懿知道諸葛亮的用意,認為諸葛亮沒有其他辦法,再加上魏國實力比蜀國雄厚,打消耗戰定會取勝。
但是司馬懿旗下眾將士卻不能忍受蜀軍的侮辱,想出城與蜀軍一決雌雄。為了穩定軍心,解除將士的憤怒,司馬懿裝出一副憤怒的樣子,并向魏帝曹睿上奏,請求開戰。曹睿一看司馬懿的呈書,頓時心領神會,派人持節杖前往司馬懿大營,嚴令不許開戰。
諸葛亮的激將法沒有起到作用,考慮到長久消耗定會對全軍不利,于是立即撤軍。
其實,人生之路,就如同逆水行舟,必須要耐住勁兒,咬咬牙就能挺過一重關隘。勝利,就在再堅持一下的努力之中,堅持就是忍耐。
智慧總結
自古成就大業者,大多都會經過“堅忍”考驗的,他們能夠迎難而上,最終成就令后人敬仰的事業。這正如孟子所說:“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上一篇:漁夫的快樂哲學
下一篇:牢記恩惠,拋去怨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