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讓步做沛公
劉邦率眾起義,占領沛縣縣城后,城中父老推舉他為縣令。
劉邦實際上很想得到這個位子,卻假意推辭說:“當今天下大亂,各路諸侯紛紛揭竿而起,反對秦朝統治,如果選擇將領不當,起義就會前功盡棄,甚至全城百姓都有被殺頭的危險!我這樣說并不是愛惜自己的性命,只是在下才疏學淺,恐怕難以勝任,到時真的害了沛縣的父老鄉親,我可沒有辦法交代啊。所以,你們對這件事要慎重一些,還是另請高明吧!”
在場的蕭何、曹參都是文官,他們顧慮重重,擔心大事不成會被秦朝誅殺全家;同時,兩人又深知劉邦能成大事,于是極力推舉劉邦。
沛縣百姓也對劉邦說:“我們都聽過你的事跡,知道你是個大人物。況且,我們已經占卜過了,沒有人比你更吉利。如果你不當縣令,那么換成任意一個人恐怕沛縣百姓就要遭殃啦!”
劉邦又多次推讓,但所有人堅決選他做沛公,這時,他這才接受了。
其實,劉邦完全可毛遂自薦坐上沛公的位子,但他恰恰選擇了與此截然相反的“以退為進”的做法,卻同樣達到了目的。實際上,劉邦選擇后者是非常高明的一個舉動。
劉邦之所以選擇“退”,是想試探一下其他人的心理,看他們是否真的信服自己。他知道,起兵造反是滅門之罪,如果追隨者不能同心,造反必定難以成功,那樣的話,沛公之位就應暫時放棄;如果追隨者都心服口服,這便有利于管理和指揮,這樣沛公之位才能去坐。
另外,劉邦選擇“退”也是為了避免與他人發生矛盾紛爭。他知道,以勾心斗角的方式奪來的位子是坐不穩的。正因為假意拒絕推讓,劉邦才清楚地看到了眾人的真正心意,原來他們是真心擁護自己,于是答應了眾人的請求,如愿做了沛公。
智慧總結
為人處世必須學會謙恭、禮讓,誰都不能處處占上風,事事都順心如意,所以不要為了顯示自己的存在或重要性而事事都要露一手。會處世的人應該知道在難行的地方退一步,在路窄的地方給別人留一點余地。知退一步之法,明讓三分之功,才是一種安身立命的善策。只有做到這點,人生道路才會少一些崎嶇坎坷,多一些順暢。
上一篇:劉玄德種菜,沉著冷靜躲劫難
下一篇:別人的壞處不記在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