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結(jié)構(gòu)技巧借鑒·層層深入
例文
知之· 行之· 思之
□廣東考生
古語云:“易有三訓(xùn),一訓(xùn)簡易,二訓(xùn)變易,三訓(xùn)不易”,“易與天地準”,之于常識,不也是如此嗎?我們生活在常識中,“春暖花開”、“秋高氣爽”,我們不假思索地運用它們,是為簡易;同一事物不同時刻有不同的表現(xiàn),變化無窮,是為變易;常識由生活而來,經(jīng)久適用,是為不易。故莊子云:“道在便溺。”因常識,于生活,我們泰然。
老子云:“大象若希。”正是由于常識之于我們太過習(xí)慣了,時常,我們會無所察覺,如同時空之于我們過于靜止與絕對,在愛氏之前,我們被蒙騙了千萬年。于是我們在恍然后明白,常識雖常,但亦要知之、行之、思之。
所謂的對常識的知之,并非僅僅為熱則卻衣寒則添衣的自然反射,而是對自然存在的用心觀察。沒有這用心,何來常識?沒有常識,何以行之?不得而行之,必遭禍患。譬如之于人,了解交通擁擠之時間,于約會便不會誤時;又譬如拿破侖不知俄國之地廣與冬天之寒冷,便因俄國堅壁清野而為俄國之?dāng)÷裣路P。
所以對于常識,要知之。
所謂的對常識的行之,不僅是于知之之后的體征,還是生活的必需,之所以要知且行,系因為知易而行難。行難,故特以行之。常識的知之,是困則眠、疲則休息,是諸葛順勢三分天下,是劉邦知楚強漢弱而強赴鴻門。對常識的行之,是順應(yīng)自然、順時而動,故可避害趨利,所以才有一覺醒來的精神,才有漢朝天下。
所以對于常識,要行之。
至于對于常識的思之,那便是在知行合一后更高的要求。正因為常識之常,所以無形中被我們忽略、習(xí)慣,然世間萬物莫不在變易中永恒,拘泥而行自已不適合,若死守既得,便永無進步可言。故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詔》曰:“作新民。”曾子曰:“君子無所不用其極。”因為對常識的思之,愛氏提出了相對論,玻爾提出了量子力學(xué)。之于歷史的,不正是由于對意識形態(tài)的思之與變革,再知而行之,才有三十年改革開放而至于今日之中華崛起?
“易與天地準”,也正是憑借常識,憑借與常識同行,我們維系了一個曠古的文明,然而無論是生活還是發(fā)展,不知常識無語進步,不行常識無以趨利避患,不思常識卻也無以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于是,不妨化用子思的“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而說,對于常識,我們要知之、行之、思之,由是,則有泰然的生活與不斷的前進。
借鑒提示
所謂層層深入,就是指文章后面的論證是在前面論證的基礎(chǔ)上進行的,前后之間是逐層推進、逐步深入的關(guān)系。這種文章結(jié)構(gòu)中各個層次、段落之間的前后順序有內(nèi)在的緊密聯(lián)系,不能隨意變動。這種布局的好處是能夠反映出作者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以本文為例,圍繞“常識”這一主題詞作文,作者從“易有三訓(xùn)”開始,導(dǎo)引出“常識”的三種境界。然后從如何應(yīng)用“常識”的三種境界,分別論述對于“常識”,要知之,要行之,要思之,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層層深入。這跟眾多考生對于“常識”的平面理解相比,該考生的文章自然會脫穎而出。這種結(jié)構(gòu)方式,一般采用抽絲剝繭、層層深入的方法,這樣不僅使文章條分縷析,而且在內(nèi)容上也更為豐富、深刻。但運用此方法時,一定要注意文章各段落層次之間的遞進關(guān)系,否則就會因為各層次之間內(nèi)在聯(lián)系的不緊密而使文章顯得千頭萬緒、雜亂無章。
上一篇:不同題型作文借鑒·話題作文·對立統(tǒng)一關(guān)系型話題作文
下一篇:作文擬題技巧借鑒·展望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