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 脫穎而出
【溯源】
西漢·司馬遷《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使遂早得處囊中,乃穎脫而出,非特其末見而已。”
【釋義】
錐尖透過布袋顯露出來。形容本領全部顯露出來。
【故事】
公元前260年,秦、趙兩國長平一戰,趙括率領的四十余萬軍隊,被打得全軍覆沒。秦軍長驅直入,趙國的都城邯鄲被包圍,趙國危在旦夕。趙孝成王急忙派出他的弟弟平原君趙勝去楚國求援。
事關趙國存亡的大事,平原君準備帶二十名最精干的文武隨員同往。他在自己的數千名門客中挑來挑去,只選中十九名,還有一名卻再也挑不出來了。這時,有個叫毛遂的門客,走到平原君面前,自我推薦說:“我聽說您將要到楚國去搞合縱,約定只帶二十人一起去,現在還缺一名,我希望能同你們一道去吧。”
平原君不認識毛遂,便問:“先生在我這里幾年了?”
毛遂說:“三年了。”
平原君搖搖頭說:“三年?不行啊!一個有才能的人處在世上,就好像錐子放在袋子里邊一樣,它的尖子會一下子露出來。而先生在我家三年了,可我從來沒有聽人說起過你,這說明你沒有什么本事,先生還是留在家中吧!”
毛遂從容地申辯說:“我今天是特意來請您把我放進袋子里去呀!假如我這只錐子早能放進您的袋子里,那就不只是露出一個尖子,而早就會像谷穗脫苞那樣,完全現出來了。
平原君最后同意帶著毛遂去了楚國。當趙、楚兩國談判陷入僵局的時候,毛遂冒著生命危險,手按寶劍,挺身而出,在盛氣凌人的楚王面前慷慨陳詞,申明大義,促使楚王與平原君當場就締結了盟約。不久,楚國和魏國的援軍兩路進擊秦軍,解了邯鄲之圍。
事后,平原君感慨地說:“毛遂三寸之舌,勝百萬軍隊,他一到楚國,我們趙國的威望就大大提高。我觀察的人才不算少了,但竟然錯看了他。”
【智慧語林】
毛遂在平原君趙勝門下待了三年,一直默默無聞。并非沒有本領,而是時運不濟,一直沒有表現的機會,用毛遂的話來說就是沒有進入囊中的機會,空有一身智謀卻發揮不出來。可見,要想取得成功,得有機會。當然,機會是給有準備的人的,所以我們一方面要努力加強自身修為,另一方面要積極去抓住機遇,這樣,才能不至于懷才不遇,抱憾終生。
上一篇:胡服騎射典故故事|胡服騎射釋義
下一篇:舍本逐末典故故事|舍本逐末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