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古今一揆
【溯源】
三國·魏·吳質《在元城與魏太子箋》:“古今一揆,先后不貿。”
【釋義】
揆:尺度、準則。貿:改變。指某事物從古至今是一個尺度,沒有兩樣,或指從古至今道理相同。
【故事】
吳質是三國時期鄴下文人集團成員之一。他出身寒微,當時曹操為發展力量,在鄄城招賢納士,吳質應召而至。因其才學通博,受到曹氏父子的賞識,并成為曹丕的摯友。在曹丕與曹植爭立太子的過程中,吳質為曹丕出謀劃策,使其如愿以償地登上了太子寶座。曹丕為鞏固太子地位,常與吳質商量對策。一次,曹操率軍出征,曹丕、曹植前往送行。曹植出口成章,盛贊曹操之功德,而曹丕則相形見絀,悵然若失。吳質對曹丕耳語說:“與魏王辭別時,你什么都不要說,只管哭泣就行了。”曹丕聽了吳質的話,哭的非常傷心。曹操及其左右很受感動。于是都認為曹植華而不實,不如曹丕誠實孝順。最終曹操打消了改立曹植為太子的念頭。為此曹丕非常信任和倚重吳質。曹丕做了皇帝后,馬上派人把吳質接到洛陽,任命他為中郎將,又封他侯爵,讓他持節度幽、并諸州軍事。
曹丕為太子后,吳質出任朝歌(今河南淇縣)長,又升任元城(今河北大名東)令。公元211年,曹操西征,曹丕奉命留守鄴中,吳質由朝歌赴元城上任,途經鄴城時,吳質曾專程登門向曹丕道別,到任后即給曹丕寫下了《在元城與魏太子箋》。文中回憶了曹丕宴請吳質的情景,用趙王重用虞卿的典故,表示自己受到君王的賞識,然后描寫了元城的地理風貌,說明這里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希冀自己在偏遠邊鄙的地方做出一番事業。在文章的最后才暴露出他內心的真實想法,吳質列舉歷史上嚴助、吾丘壽王的故事,希望自己能夠早日回到曹丕的身邊。并說外放的官員想回到京都,這個道理古今是相通的。
曹丕四十歲去世后,吳質繼續受到明帝的重視,吳氏之門從單寒之家成顯赫之族。
【智慧語林】
吳質雖出身寒微卻想出人頭地,他才學通博,不甘為文士,在爭奪太子之位的政治斗爭旋渦中,他成為曹丕的智囊人物。曹丕的政治地位穩固后,使他位封列侯。他足智多謀,深諳為人之道,是曹丕政治上的盟友,同時由于他八面玲瓏,精通權謀,影響了他在文學上的成就,未能在“建安七子”中占據一席之地。
上一篇:危如累卵典故故事|危如累卵釋義
下一篇:同甘共苦典故故事|同甘共苦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