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橚撰寫《救荒本草》
朱橚是明朝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五個兒子,明成祖朱棣的胞弟。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后,在加強中央集權的同時,實行分封制,于1370年,分封其九子為王,建藩于各戰略要地,讓他們震懾四方。朱橚被封為吳王。
朱橚年輕時期就對醫藥很有興趣,認為醫藥可以救死扶傷,延年益壽。他在云南期間,對民間的疾苦了解增多,看到當地居民生活環境不好,得病的人很多,缺醫少藥的情況非常嚴重。于是他組織本府的良醫李佰等編寫了方便實用的《袖珍方》一書。
朱橚深知編著方書和救荒著作對于民眾的重要意義和迫切性,并利用自己特有的政治和經濟地位,在開封組織了一批學有專長的學者,如劉醇、滕碩、李恒、瞿佑等,作為研究工作的骨干,還召集了一些技法高明的畫工和其他方面的輔助人員組成一個集體。
朱橚大量收集各種圖書資料,又設立了專門的植物園,種植從民間調查得知的各種野生可食植物,進行觀察實驗。不難看出他是一個出色的科研工作的領導者和參加者。
朱橚組織和參與編寫的科技著作共4種,分別是《保生余錄》《袖珍方》《普濟方》和《救荒本草》。在所有著作中,《救荒本草》以開拓新領域見長,成就也最突出。
《救荒本草》是我國早期的一部植物圖譜,是一部專講地方性植物并結合食用方面以救荒為主的植物志。它描述植物形態,展示了我國當時經濟植物分類的概況。
書中對植物資源的利用、加工炮制等方面也作了全面的總結。對我國植物學、農學、醫藥學等科學的發展都有一定影響。
朱橚撰《救荒本草》的態度是嚴肅認真的。他把所采集的野生植物先在園里進行種植,仔細觀察,取得可靠資料。因此,這部書具有比較高的學術價值。
值得注意的是,《救荒本草》在“救饑”項下,提出對有毒的白屈菜加入“凈土”共煮的方法除去它的毒性。
這種解毒過程主要是利用凈土的吸附作用,分離出白屈菜中的有毒物質,是植物化學中吸附分離法的應用。這種方法和現代植物化學的分離手段相比顯得很簡單,但在當時卻是難能可貴的。
上一篇:有章可循的食物鏈
下一篇:植物學家的非洲探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