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得其所哉》注釋,意譯與解說
昔者有饋生魚于鄭子產①。子產使校人②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③焉;少則洋洋④焉;攸然而逝。”子產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孟子·萬章上》
【注釋】
①鄭子產:即公孫僑,字子產,春秋時鄭國大夫,著名的政治家。②校人:掌管池沼的小官吏。③圉圉:困乏的樣子。④洋洋:活潑自由的樣子。
【意譯】
從前有人送給鄭國大夫子產一條活魚,子產讓校人將魚養在池里。校人偷偷地把魚烹調吃了。回去報告子產說:“我把魚剛放進水里時,魚還半死不活的。過了一會兒,就自由地游動起來,后來就游得無影無蹤了!”子產說:“魚兒可到了該去的地方了, 可到了該去的地方了!”
【解說】
好一個“得其所哉”,當聰明的子產滿以為那條魚兒正在水底悠閑地游來游去,殊不知魚兒早已成了校人的腹中之物。真不知道,這究竟是魚兒的悲哀,還是子產自己的悲哀!校人嘴饞, 尚可一諒,但是偷吃了魚還要當面扯謊,這純粹是市井無賴的行徑。校人所為,固無可取,不過聰明的子產竟然被其所騙,從這件事中倒可以使人思考出許多問題。校人所騙,不過使那條魚兒遭殃,如果校人再施騙術,其危害又不止于魚,甚至危害及于人,及于國家,子產是否仍然輕信校人之言,如果騙人者不是校人,而是一個有陰謀野心的政治騙子,子產是否也會輕易上當。“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難罔以非其道。”騙人如果無術,自然容易被揭穿,但騙人者既然想行騙成功,總要耍盡花招,找出許多騙人的理由,有時表面看起來還非常合乎情理。倘若子產凡事不予細察,不作任何調查研究,再度上當受騙也就在所難免。子產畢竟是聰明人,一次受騙,便會終身醒悟。可憐的是許多人雖然上當受騙,卻還一直蒙在鼓里,而有些人一次受騙,仍不吸取教訓,結果屢屢受騙,這樣的人不是太可悲了?
【相關名言】
不相信任何入和相信任何人, 同樣都是錯誤的。
——意大利·塞涅卡
上一篇:《浮白齋主人·得丈人力》注釋,意譯與解說
下一篇:《元結·惡圓》注釋,意譯與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