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東野畢之馬失》注釋,意譯與解說
定公②問于顏淵③曰:“東野畢之善馭乎?”顏淵對曰:“善則善矣!雖然,其馬將失。”定公不悅,入謂左右曰:“君子固讒人乎!”三日而校④來謁,曰:“東野畢之馬失,兩驂列⑤, 兩服入廄。”定公越席而起, 曰: “趨駕⑥! 召顏淵!”顏淵至, 定公曰: “前日寡人問吾子, 吾子曰:‘東野畢之馭, 善則善矣! 雖然, 其馬將失。’ 不識吾子何以知之?”顏淵對曰:“臣以政知之,昔舜巧于使民,而造父巧于使馬⑦,舜不窮其民,造父不窮其馬;是以舜無失民, 造父無失馬也。今東野畢之馭, 上車執轡, 銜體正矣; 步驟馳騁, 朝禮畢矣; 歷險致遠, 馬力盡矣。然猶求馬不已,是以知之也。”定公曰:“善!可得少進乎?”顏淵對曰: “臣聞之, 鳥窮則啄, 獸窮則攫, 人窮則詐。自古及今, 未有窮其下而能無危者也。”
——《荀子·哀公》
【注釋】
①東野畢:人名。《莊子·達生》作東野稷。②定公:即魯定公。③顏淵:春秋末魯國人,名回,字子淵。孔子學生。貧居陋巷,簞食瓢飲,不改其樂。孔子極為稱贊其德行。早卒。有“復圣”之稱。④校: 即“校人”,官名。春秋時魯國設置,掌管馬政。⑤兩驂列:車前左右兩匹馬掙斷套在頸上的鞅而跑掉。列, 同裂。⑥趨駕: 趕快駕車。趨, 通“促”, 迅速。⑦造父: 古代善御者。幸于周穆王。
【意譯】
魯定公問顏淵說:“東野畢他善于趕車嗎?”顏淵回答說:“東野畢趕車好是好,不幸的是他的馬將要跑掉。”魯定公很不開心,回宮以后對左右大臣說:“君子原來是說別人壞話的小人啊!”過了幾天,養馬官跑來報告說:“東野畢的馬跑掉了,兩匹套馬掙斷韁繩跑掉,兩匹轅馬也跑回了馬圈。”魯定公心中一動,趕緊站起來吩咐手下人:“快給我趕車去召請顏淵!”顏淵到了以后,魯定公問他對東野畢失馬未卜先知的道理,顏淵回答說:“我是憑一個人處事的條理預見到的。往昔虞舜極懂得安撫百姓,造父極懂得養護馬匹。虞舜不給他的百姓出難題,造父不給他的馬出難題, 因而虞舜沒有失民心,造父也沒有失去馬。如今東野畢趕車,上車拉起韁繩,勒口和身體都已端正; 馬的馳騁步驟,也都已經調教得很好, 合乎禮儀了; 走了好多險阻的遠路, 馬的力氣已經耗盡。在這樣的情況下,東野畢仍然對馬抽鞭不已。根據這一點就可以知道他的結局了。”定公說:“講得好極了!你能再講得深刻一點嗎?”顏淵又補充說:“我聽說,鳥困窘了就要猛啄,獸困窘了就要亂抓,人困窘了就要欺詐。從古到今,沒有經常欺壓他的下屬、給自己下屬出難題而不遭到危險的。”
【解說】
東野畢作為馬車夫,對自己的馬毫無仁人之心。“求馬不已”,最終馬不堪重負逃跑了事。荀子用意非常明顯,在奉勸統治者實行仁政。縱觀歷史,商紂因殘暴而失天下,歐洲的那位“在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的暴君也被自己的臣民推上了斷頭臺。我們得出結論: 暴政產生怨恨,壓迫產生反抗,所有暴政都將被暴政的產物推翻。因而,實施仁政這一點在現在還有啟發意義。執政者只有愛民,把百姓疾苦放在心上,才能得民心,進而守住天下。我們再來看教會魯定公施仁政的顏淵。魯定公一開始聽顏淵說東野畢善于駕車但將失馬的事,罵顏淵是“讒人”。可見,顏淵的可貴不僅在于能預言,還在于他不怕蒙受“讒人”的譏諷,也只有像顏淵這樣對國家有責任感的人才會甘心受辱,敢于向執政者直言忠告。顏淵是個偉大者,這毫不夸張,而我們的時代也需要更多這樣的偉大者。自然,我們不是古人,我們的顏淵也該知道得更多。
【相關名言】
虛形則積怨, 德布則功興。百姓可以德勝, 難以力服。
——陸賈——鐘離意
上一篇:《商鞅·東郭敞求封》注釋,意譯與解說
下一篇:《《戰國策》·東門吳》注釋,意譯與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