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御寇·歧路亡羊》注釋,意譯與解說
楊子①之鄰人亡羊, 既率其黨②,又請楊子之豎③追之。楊子曰:“嘻! 亡一羊何追之者眾?”鄰人曰:“多歧路。”既反, 問: “獲羊乎?” 曰: “亡之矣?!?曰: “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楊子戚然變容,不言者移時,不笑者竟日。門人怪之,請曰: “羊, 賤畜; 又非夫子之有, 而損言笑者何哉?”楊子不答。門人不獲所命。
—— 《列子·說符》
【注釋】
①楊子:即楊朱。戰國初期道家。又稱陽子居、陽生。魏國人。善辯。主張“貴生”、“重己”、“全性葆真,不以物累形”。其中心思想為“為我”。②黨: 指家屬親友。③豎: 豎子,童仆。
【意譯】
楊子的鄰居丟失了一只羊。這位鄰居已經帶領了他的家屬親友去追尋,又來請求楊子的童仆幫忙去追。楊子說:“咦,丟失了一只羊,為什么要這么多人去追?”鄰居回答說: “岔路太多了?”追羊的人回來了, 楊子問他們:“找到羊了嗎?”鄰居說: “跑掉了?!睏钭訂枺?“為什么會跑掉呢?”鄰居說:“岔路中還有岔路,我們不知它到底是往哪條路上跑的,所以只好回來。”楊子聽了,變了神色,顯出憂愁的樣子,好長時間沒有說話,整天沒有笑容。楊子的學生感到好奇怪,就問楊子:“羊,只是不值錢的牲畜,又不是您的,但您為丟失一只羊,言笑都減少了,這是什么緣故?”楊子不回答,他的學生也就沒有得到想要知道的答案。
【解說】
楊子聽完鄰居的敘述后,一言不發,陷入深思,最后連一個字也未加評論。實際上,“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睏钭诱且驗槌寥肓藢Α暗馈钡捏w悟,他才無法用語言來傳達自己的理解。那么,我們如果試圖去理解這個故事,會得到什么啟發呢?據《說符》記載,又過了好多天,有兩人再向楊子提問:有弟兄三人學儒,學成后卻互相矛盾,誰是誰非呢?楊子仍然沒有正面回答,卻向他們提了一個問題,說是有個住在河邊的擺渡的人,擺渡收入可以養活一百多人,前來學習擺渡的人很多,但學徒中竟有一半淹死了。學徒是來學擺渡的,不是學淹死的,結果大相徑庭,那又是誰是誰非呢?兩個提問者,一個沒有領悟,一個卻領悟了,感慨地說:“大道以多歧亡羊,學者以多方喪生。學非本不同,非本不一而末異若是!……”這便是這則寓言的教訓。一切學派,都是本同末異,歧中又歧,使求道者常常走進誤區,學泅得溺。大概正是想到這樣的利害關系,想到求道之難,楊子才“戚然變容”的吧。通俗一點說,為了探求宇宙的規律,從古代以來,便一直有唯物主義、唯心主義的對壘,其中又有辯證與否,主客觀與否的分別,各派目標雖然相同,但互相排斥、無法溝通,甚至為此發生激烈的戰斗。原因何在?因為人們受自身主觀、客觀條件的限制,不可能把握絕對真理,至多只能把握其發展過程的一階段;而人們就以為它是絕對真理,容不得別的見解。可見真理的追求是一個充滿失誤危險的過程,認識到這一點,也許可以幫助我們養成民主的思想作風。
【相關名言】
志不一則龐,龐則散,散則潰潰然,罔知其所定。
——劉基
上一篇:《韓非·夢灶》注釋,意譯與解說
下一篇:《列御寇·歧路亡羊》注釋,意譯與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