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祁·雁奴》注釋,意譯與解說
雁奴,雁之最小者,性尤機警。每群雁夜宿,雁奴獨不瞑①,為之伺察。或微聞人聲,必先號鳴,群雁則雜然相呼引去。后鄉人益巧設詭計,以中雁奴之欲。于是先視陂藪②雁所常處者,陰布大網,多穿土穴于其傍。日未入,人各持束缊③并匿穴中,須其夜艾④,則燎火穴外,雁奴先警,急滅其火。群雁驚視無見,復就棲焉。于是三燎三滅,雁奴三叫,眾雁三驚;已而無所見,則眾雁謂奴之無驗也,互唼⑤迭擊之,又就棲然。少選,火復舉。雁奴畏眾擊,不敢鳴。鄉人聞其無聲,乃舉網張之,率十獲五。
——《宋景文集》
【注釋】
①瞑(ming):閉目。②陂(bei):堤岸、湖邊。藪(sou):湖澤的通稱。③束缊(yun):捆縛用的麻繩。④夜艾:夜盡之時,天快要亮的時候。⑤唼(sha):水鳥吞食的聲音。
【意譯】
雁奴,是雁群中最小的,性情特別機警。每次群雁夜宿的時候,雁奴獨自不睡,為伙伴察看敵情。有時稍微聽到一點人聲,必定先號叫起來,群雁便相互呼喊著導引飛去。后來,鄉里人就巧妙地設下計策,來迎合雁奴的需要。于是,他們先尋找好堤岸湖澤這些群雁常去棲身的地方,偷偷地布好了大網,并在大網旁邊鑿了好幾個洞。天快黑時,人們各自拿著捆縛雁的繩子藏在洞里,等到天快亮時,就在洞外點起火來,雁奴先警覺了,急忙去把火撲滅。群雁驚醒了,看看周圍沒有什么動靜,又棲息睡著了。于是就這樣三次點火三次撲滅,雁奴三次鳴警,眾雁三次驚醒,最后沒有發現什么,眾雁就指責雁奴報警沒有根據,互相用嘴啄它、打它,然后又重新睡去。過了一會兒,火又點了起來,雁奴害怕眾雁啄食,就不敢再鳴叫了。鄉里人聽到雁群沒有聲音了, 于是就舉著大網捕捉, 大概十只就能捉住五只。
【解說】
也許,只有在群雁被擒的時候,它們才明白當初確實是錯怪了雁奴,但是,此時悔恨已晚。而那只雁奴,或許和它的同伴一起被擒或許幸運逃脫了人們張設的羅網,但不管怎樣,它的內心都是很悲傷的: 自己忠于職守,卻招來同伴的攻擊, 自己不負責任,又導致雁群的覆滅,也許,當初就不應選擇“為群雁伺察”之職,如果自己和群雁一樣, 昏頭昏腦地睡覺,糊里糊涂地被擒,盡管命運同樣不佳,但至少可以不承受心靈的屈辱和痛苦。我想,雁奴的這一心理許多人都曾經體驗過,因此,雁奴的命運一定會引起許多人的共鳴。“好人做不得”、“做良臣容易做忠臣難”,人們的這一感嘆里包含了多少歷史的悲劇,好人受冤、忠臣遭戮,這類現象在歷史上比比皆是,如果說他們自己有“過失”的話,就在于他們恪盡職守, 忠于天良,而這又何罪之有呢!但歷史卻喜歡和人類開玩笑,而人們上當多了,也漸漸總結出不少經驗, 于是,無所事事, 不負責任, 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竟成了消災避禍的妙方,假如雁奴昔日有了這一經驗的點撥,恐怕也就不會蒙冤遭災了。但是,人們的這一乖巧也許能保住個人的暫時安穩,但卻要付出慘重的代價,就像雁奴一時玩忽職守,就導致群雁被擒,如果人們都不負起社會的責任,人類的衰亡也就不會遙遠了。
【相關名言】
生則天下歌,死則四海哭。
——荀子
為了將來的美好而犧牲了的人都是一尊石質的雕像。
——捷克和斯洛伐克·伏契克
上一篇:《宓不齊·陽橋與魴》注釋,意譯與解說
下一篇:《蒲松齡·雨錢》注釋,意譯與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