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郢書燕說》注釋,意譯與解說
郢①人有遺燕②相國書者。夜書,火不明,因謂持燭者曰:“舉燭。”云而過書“舉燭”。舉燭,非書意也。燕相受書而說之曰:“舉燭者,尚明也;尚明也者,舉賢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說,國以治。治則治矣,非書意也。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注釋】
①郢:春秋戰國時楚國的都城,在今湖北省江陵西北。②燕:古國名,在今河北北部和遼寧西部一帶,建都薊,即今北京西南。
【意譯】
郢城有個人給燕相國寫信,因是夜里,燈光不亮,就對旁邊拿燭的人說:“舉燭。”嘴里說著手下就錯把這兩個字寫進了信里。“舉燭”兩字,本來不是信里要說的意思。燕相國接到信后理解道:“舉燭嘛,就是崇尚光明;崇尚光明,就是提拔賢能的人委以重任。”燕相國把這個意思告訴了燕王,燕王非常高興地照辦了,燕國因此而得到了治理。國家是治好了,但并不是信上的原意。
【解說】
郢人誤書“舉燭”,而燕相國憑主觀加以解釋,雖然因此而使國家得治,但這只是偶然的,并非必然,所以韓非子在講這個故事后感慨地說:“今世學者,多似此類。”對于概念的理解,必須從概念的實際出發,不能單純從主觀愿望出發,離開實際去理解概念并不是科學的態度,那么,怎樣從實際出發去理解概念呢?一是要注意表現概念的上下文意,氛圍,乃至于語調,力避歧義;二是要了解概念產生的背景,這個背景,包括概念運用者所處的社會的和自然的環境, 以及語言環境。燕相之所以會對“舉燭”作出這種主觀的解釋,就是沒有“求實”的科學態度。即使他的解釋結果有利于治國,也只是一種僥幸, 不足為訓。
【相關名言】
你應該小心一切假知識, 它比無知更危險。
——英國·肖伯納
上一篇:《列御寇·鄭師文學琴》注釋,意譯與解說
下一篇:《蘇軾·醉人擊虎》注釋,意譯與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