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夷令·賊何不復來》注釋,意譯與解說
鄉居有偷兒夜瞰公室。公①適歸,遇之。偷兒大恐,棄其所衣羊裘而遁。公拾得之,大喜。自是羊裘在念。入城,雖丙夜②必歸。至家,門庭晏然,必蹙額曰:“何無賊?”
——《迂仙別記》
【注釋】
①公,即迂公。“迂公”在明代是一個流傳較廣的典型人物,在《雅謔》、《諧語》等書中,都有以迂公為主人公的寓言笑話,通過迂公形象的研究,可以窺見明代社會心理。②丙夜:三更,夜半的時候。
【意譯】
鄉里住著個偷兒,夜里到迂公家偷盜,迂公正巧外出回家遇到小偷。偷兒非常害怕,慌忙丟下自己穿的羊裘衣服逃走了。迂公拾起衣服非常高興。從此,他一直想再度得到羊裘。進城,即使夜半也一定返回。回到家,一看未出一點事,總要皺起眉頭說:“為什么沒有賊呢?”
【解說】
迂公當然可笑:意外得點小財,便天天想入非非,希望再有一次,是傻到家的傻貓兒!迂公沒想到:回家碰上小偷,已經很巧,而小偷丟下一件羊皮襖,更是巧上加巧,哪里會有這么多巧事天天等著他?但迂公所以如此卻不可笑,他的思維習慣帶有普遍性。迂公的想問題的習慣之一,便是一廂情愿地專往好處想。他所以希望天天碰到小偷,是因為他沒有想到膽大的小偷會狗急跳墻——拔出刀來宰了他。而驅使迂公陷入片面性的,便是一般人都有的趨利心了。趨利避害,是人類本性之一。但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 人們知道利與害是往往同時存在,無法躲開的,于是通過自己的種種努力,克服其害或化害為利。如果丟掉利害并存的認識, 只望、只想一切皆利,不僅可笑, 往往要導致慘痛的教訓。
【相關名言】
有些人因為貪婪,想得到更多的東西,即把現在所有的也失掉了。
——希臘·伊索
上一篇:《列御寇·詹何釣魚》注釋,意譯與解說
下一篇:《劉基·趙人患鼠》注釋,意譯與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