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游龍·坐禪得麥》注釋,意譯與解說
舉:《楞嚴經》①云:“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閑,猶為法塵分別影事。”說:一禪師教一齋公屏息萬緣②,閉目靜坐。偶一夜, 坐至五更, 陡然想起某日某人借了一斗大麥未還, 遂喚醒齋婆曰: “果然禪師教我靜坐有益,幾乎被某人騙了一斗大麥!”頌曰:兀坐靜思陳麥帳,何曾討得自如如; 若知諸相原非相, 應物如同井轆轤③。
——《笑禪錄》
【注釋】
①《楞嚴經》:佛教經名。全稱《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又稱《首楞嚴》。是大乘禪法中代表性禪法之一。所引經文是講修持禪定的方式:通過屏息靜坐,體味一切現象的本性乃是“空”。②齋公:為舊時寺廟中掌管香火的人。“齋婆”即“齋公”老婆。屏息萬緣:摒棄對塵世萬物的欲念。③最末二句意為:如果悟得一切皆空(也即“討得自如如”), 觸遇塵世萬事萬物就會視如不見, 像井轆轤一樣不沾滯于物了。
【解說】
這寓言很有幾分真。過去了的事,有時讓你去回憶,可能越要回憶越記不起來,而一旦神經松弛,很可能會突然自己冒出來——像靈感爆發似的。齋公一定有幾天總覺得人家借過他東西,可就是記不起來,不料坐禪時倒想起來,怎能不欣喜異常。這是此則寓言之一真:符合心理學。佛教認為人生就是“苦”。認識到人生是苦,拋掉對于外在物質的追求,斷除私心邪念(對于愛情、生存、金錢、權力的欲望,尤其要不得),多多行善,來世就會有好命運。這些說一說不難,做起來難。愛情、生存的欲望,都因為人有生殖器官,有胃和大腸才生出來,既不能將它們統統摘下來,就難免不生出邪念來。因此齋公一邊信佛,一邊還不能忘掉大麥,就很合乎人情常理了。合人情常理,這是它的又一真實處。
【相關名言】
色、食,性也。
——孔子
巧偽不如拙誠。
——顏之推
上一篇:《劉向·葉公好龍》注釋,意譯與解說
下一篇:《沈起鳳·壯夫縛虎》注釋,意譯與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