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澳寓言·池塘》寓言賞析
那是一個小池塘,里面的水全腐臭了。附近一株樹掉下的葉子,鳥巢里飄落的羽毛,一接觸池水就給玷污了,甚至池底的蠕蟲也比別的地方長得黑。池塘邊上連一絲翠綠的顏色都難看到。
一株樹和幾塊大石頭把池塘團團圍住, 陽光從來照不到它,她有生以來也沒有見過太陽的模樣。
可是有一天, 由于附近在蓋一家工廠,工人們尋找石料, 到這里來搬大石頭。
那是傍晚時候的事。第二天,第一縷陽光照到樹冠,射向池塘。
陽光金色的手指伸進池塘,黑得象柏油似的一潭死水突然豁亮了:紅玫瑰,紫羅蘭,各色俱全,簡直象是一塊帶有火樣反射的寶石!
光明的箭穿透她胸膛時, 她先感到驚異,如醉如癡;接著發現自己舊貌變了新顏,心頭涌起一陣前所未有的歡愉;然后, ……她沉浸在狂喜之中,為那降臨到她身上的神奇的變化默默敬慕。
池底的蠕蟲最初由于住所的劇變而騷動; 隨后安靜下來,怡然自得地觀望頭頂上那片金色的鏡面。
上午、 中午、下午就這么過去了。附近的那株樹、樹上的鳥巢,巢里的鳥,都感覺到它們身邊發生的拯救行動的翻天覆地的變化。池塘容光煥發對他們來說是見所未見的希罕事。
太陽下山時,它們見到一件更希罕的事。一整天的溫暖和愛撫,不知不覺把一池濁水全吸干了。隨著最后一縷陽光的消失,最后一滴水珠也蒸發升騰了。剩下一個光禿禿的淤泥坑,仿佛一只大眼睛的空眼眶。
樹和鳥看見天上有一朵輕柔純潔的白云飄過, 它們怎么也沒有想到空中那塊絢麗的云曾是它們的伙伴,那片污泥濁水的池塘。
至于其他類似的池塘,有沒有仿佛出自天意,湊巧來到的工人替它們把大石頭搬掉呢?
——選自《露珠——米斯特拉爾詩歌散文集》(上海譯文出版社)
這篇寓言出自智利著名女詩人加·米斯特拉爾之手。米斯特拉爾是拉美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有“抒情女王”之稱。這則寓言同樣表現了作者敏銳的眼光、深邃的思想和嫻熟的語言技巧。
寓言的描寫主體是一個池塘。作者細膩真切地描寫了池塘的變化過程, 特別是對色彩的描繪可謂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而且, 在700來字的短短篇幅中,情景變化大起大落,曲折有致,一次又一次地使讀者拍案驚嘆。
這個池塘中有水有蟲,池塘邊有樹有石有鳥,本應是一處碧波蕩漾、賞心悅目的勝地。然而它卻很丑。 因為不見天日, 又是一潭死水, 于是又黑又臟,臭不可聞。讀到這里,任何人都不免納悶: 這種藏垢納污的臭水坑有什么可講的?作者卻娓娓動人地述說了一個臭池塘的美好的故事。原來工人運走池邊巨石后, 陽光臨照,黑水池居然容光煥發,變得寶石般華美。這一突變使池塘“沉浸在狂喜之中”,她的鄰居也大惑不解。然而這幅舊貌換新顏的圖畫只是陽光下迷人的幻景,等到夕陽西下,一切又會恢復原狀。隨著最后一滴水珠的蒸發,池塘竟成了“一個光禿禿的淤泥坑”,象“一只大眼睛的空眼眶”那樣難看。但是, 畢竟不再有腐臭毒化空氣。那么,這是否就是文中所指的“拯救行動”, 就是作者謳歌的陽光功德?這樣理解并不錯,但遠遠不夠。作者接著筆鋒一轉, 含蓄別致地寫道:“天上有一朵輕柔純潔的白云飄過。”真是令人擊節贊賞的神來之筆! 因為,這塊絢麗的云彩并非從天外飛來,她正是剛剛消失的腐臭池塘的化身,是那一池臟水升騰、凝聚而成。
詩人決不會有意于為池水化白云的科學知識作出圖解。那么,她以生花妙筆描述小池塘命運的變遷,是為了什么呢?首先,作者是借此歌頌給世界以光和熱的太陽,歌頌搬開巨石,讓陽光有用武之地的工人, 因此,從直接的含義來說,寓言顯然在贊美除殘去穢、變革丑惡現實的創造性力量——大自然和人類的偉大力量。其次,即深一層來看,寓言通過由腐爛發臭的臟水到輕柔潔白的云朵這一質的變化,形象地昭示了在一定條件下丑變為美、腐朽化作神奇的矛盾的對立轉化規律。
米斯特拉爾生活于20世紀上半葉, 當時她的祖國和許多拉美國家一樣,剛掙脫幾百年殖民統治的沉重枷鎖, 面臨著極為嚴重的經濟開發任務。智利全境3/5是凍土和沙漠,南部到處是人煙稀少、猛獸出沒的原始森林,在這種惡劣的條件下建設文明富足的社會, 創業者該要付出多少血汗與生命! 所以, 如果說這位“智利的女兒”(聶魯達語)以這則寓言詩意地反映了智利人民在那塊狹長的古老神奇的土地上披荊斬棘、與天地斗爭的艱難雄偉的歷程,如果說它形象地表現了南美大陸貧困嚴酷的現實和絢爛美好的未來,應當說不是牽強附會。在文章結尾,詩人不是寄厚望于勞動者,祝愿工人們把“其他類似的池塘”邊的大石頭全部搬掉么?
上一篇:《永不放棄永不放棄》寓言賞析
下一篇:《歐美澳寓言·池沼和河流》寓言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