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寓言·良桐之琴》寓言賞析
工之僑得良桐焉,斫而為琴,弦而鼓之,金聲而玉應。 自以為天下之美也,獻之。太常使國工視之, 曰:“弗古。”還之。工之僑以歸。謀諸漆工,作斷紋焉;又謀諸篆工,作古窾焉;匣而埋諸土。期年出之,抱以適市。貴人過而見之, 易之以百金。獻諸朝,樂官傳視, 皆曰:“希世之珍也。”工之僑聞之, 嘆曰:“悲哉,世也! 豈獨一琴哉?莫不然矣! 而不早圖之, 其與亡矣!”遂去, 入于宕冥之山, 不知其所終。
——劉基《郁離子》
同樣一把用質地優良的木材斫成的琴,兩次獻給朝廷,得到的評價各不相同。這則寓言就是用這種前后對比手法構思的,但這種對比, 并非單一內容的重復展現,而是包含著多重社會因素的綜合比較。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第一次獻琴之所以失敗, 不但由于琴的外表未加修飾,而且因為獻者是一個普通的工匠。第二次獻琴之所以成功, 不但因為工之僑有意作古,而且因為這把琴首先得到了貴人的賞識, 而貴人也只是因被琴的古雅外表所吸引,琴的真正價值始終沒有被人認識和發現。可以說,一把琴的遭遇, 既反映了當時盲目崇古、 尚華輕實的腐朽風氣,又折射出彌漫于社會的趨奉權勢的丑惡心理。這樣一個唯古是好、唯偽是求、唯貴是尊的社會, 還有什么真理是非可言?所以, 工之僑慨嘆:“悲哉, 世也! 豈獨一琴哉?莫不然矣!”這表現了作者對元末社會的徹底失望。如果說,工之僑獻琴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象征著當時人才的不幸命運的話,那么,工之僑的感嘆和入隱進一步說明作者由此及彼地感受和把握了社會心理的整體趨向,并由表及里地看到了它所存在的嚴重危機。這種眼光是很深刻的。
盲目守舊和崇拜權勢不只是某一特定歷史條件下的時代病,從根本上說,它是建立在小農經濟基礎上的古代封建社會長期延續與停滯所形成的民族心理。不過,在社會處于腐朽沒落時期,這種心理的表現愈益突出罷了。從這個意義上看, 良桐之琴的遭遇, 又可以引起人們對中國歷史和民族文化的更為深廣的反思。
借獻寶的題材反映現實,也是一種傳統寫法。韓非子的和氏獻璧,就是最有名的一個寓言。劉基的創作,與它有相似的主題,都表現了對埋沒人才的社會現實與統治者的憤慨,但本文所包含著的作者對社會心理的洞察分析,給人的“心事浩茫連廣宇”之感,卻遠遠超過他的前代了。
上一篇:《歐美澳寓言·良弓的主人》寓言賞析
下一篇:《歐美澳寓言·花》寓言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