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寓言·狙公失狙》寓言賞析
楚有養(yǎng)狙以為生者,楚人謂之狙公。旦日,必部分眾,狙于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實。賦什一以自奉。或不給,則加鞭箠焉。群狙皆畏苦之,弗敢違也。
一日,有小狙謂眾狙曰:“山之果,公所樹與?”曰:“否也,天生也。”曰:““非公不得而取與?”曰:“否也, 皆得而取也。”曰:“然則吾何假于彼而為之役乎?”言未既,眾狙皆寤。其夕,相與伺狙公之寢,破柵毀柙,取其積,相攜而入于林中,不復歸。狙公卒餒而死。
郁離子曰:“世有以術使民而無道揆者, 其如狙公乎!惟其昏而未覺也,一旦有開之,其術窮也。”
——劉基《郁離子》
這是《郁離子》中最富有民主性和戰(zhàn)斗性的一篇寓言。它表現(xiàn)了作者在元末農(nóng)民起義風暴的影響下,對社會階級關系的新認識。
是誰養(yǎng)活了誰?表面上看,是狙公養(yǎng)了一群狙(ju猴子)。但實際上,是狙公強迫猴子用勞動果實來供養(yǎng)他。一旦猴子覺悟到這種“賦什一(交十分之一作稅)以自奉”的剝削的不合理,起來反叛,狙公就只好餓死。
故事發(fā)展的關鍵是“寤”(覺醒)。作者對眾狙的覺悟過程作了生動的描繪。開始是害怕與順從狙公,“皆畏苦之,弗敢違”;后來,小狙首先覺醒,接著在小狙的啟發(fā)下,“眾狙皆寤”,最后,破柵毀柙(xia木籠子),滿懷仇恨,攜其積入于林中。可以說,這正是被壓迫人民由忍受到覺醒以至走上反抗道路的歷程的象征性寫照。
“寤”,既為現(xiàn)實壓迫所致,又是對傳統(tǒng)反思的結果,它需要有對傳統(tǒng)觀念的勇敢懷疑和否定精神。過去,群狙畏苦而不敢反抗,就是錯誤地相信了狙公養(yǎng)狙的謊言和剝削合理論。小狙則敢于獨立思考,提出的問題表達了天生萬物、權利平等的新觀念,從根本上動搖了剝削制度的理論依據(jù),進而導致自我意識的覺醒和對傳統(tǒng)的反叛(“然則吾何假于彼而為之役乎?”)。這一震聾發(fā)聵的聲音,產(chǎn)生在那個時代,是很了不起的。
作者對人民的被迫反抗,是采取同情態(tài)度的。但本文寫作的主要目的,是企圖使統(tǒng)治者有所“寤”,結尾評論說:“世上有一種只知用種種手段奴役人民而沒有道義作為準則的人,他們的命運大概會象狙公吧!只是人民還在昏睡中沒有覺醒,一旦有人開導他們,這些人的手段也就沒有用了。”這是對統(tǒng)治階級當權派的警告:“水則載舟,亦以覆舟”,一旦激起民變,是很危險的。作者之所以能有這種認識,是官逼民反的現(xiàn)實,即元末農(nóng)民起義的偉大力量給他教育,使他有所“寤”的結果。
上一篇:《中國寓言·狗熊種地》寓言賞析
下一篇:《中國寓言·貓?zhí)枴吩⒀再p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