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寓言·朝三暮四》寓言賞析
宋有狙公者,愛狙,養(yǎng)之成群, 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損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匱焉,將限其食,恐眾狙之不馴于己也, 先誑之曰:“與若芧,朝三而暮四, 足乎?”眾狙皆起而怒。俄而曰:“與若芧, 朝四而暮三, 足乎?”眾狙皆伏而喜。
——《列子·黃帝》
狙公,養(yǎng)猴子的人:狙、獼猴。寓言中的狙公是個善使智謀的欺人者,獼猴則是愚蠢的被欺者。狙公想限制獼猴的食量, 又擔心獼猴對自己不馴服,便欺騙它們說:“以后給你們橡實(芧xu)吃, 早上三粒,晚上四粒,夠了吧?”這些獼猴都直立起來,發(fā)著怒。狙公馬上改口說:“給你們橡實,早上四粒,晚上三粒,夠了吧?”獼猴見改變了分法,以為可多得食物,于是都爬在地上,顯得十分高興。狙公是預謀在胸的,這從文中“先誑之曰”“俄而曰”等處可以看出。“朝三暮四”、“朝四暮三”是一回事,愚蠢的獼猴竟或怒或喜,是因為沒有想想問題的實質,而被狙公馬上改口這一表面現(xiàn)象和數(shù)字游戲迷惑了。
我們不妨對寓意再作深一層探索。欺人者得逞,必有可欺之人使其得逞。狙公之敢于欺騙獼猴,是他“能解狙之意”, 深知獼猴之愚蠢可欺;反過來說,正是獼猴之愚蠢可欺使狙公設下騙局,并得以售其奸。欺人者,被欺者,互為條件而存在。欺人者固屬可恨,被欺者也實為可悲。
在敘述故事之后,《列子》還有幾句話:“圣人以智籠群愚,亦猶狙公之以智籠眾狙也。名實不虧,使其喜怒戰(zhàn)!”可見,作者是借這個故事宣揚權謀欺詐的統(tǒng)治術,他把人民視為任人愚弄的獼猴,這表現(xiàn)了作者的錯誤思想。但在客觀上,這個故事卻可以啟發(fā)人們認識,應該重視實在而不要被名稱變換或表面現(xiàn)象所迷惑。
《莊子·齊物論》中也用了這則寓言,但文字較為簡略。莊子借眾狙“名實未虧而喜怒為用”的態(tài)度批評當時的一些學術之爭是“勞神明為一而不知其同也”(竭盡精神堅持自己的一得之見,而不懂得萬物彼此相通的道理),這表現(xiàn)了莊子的相對主義觀點。
今天,人們用“朝三暮四”這個成語貶斥那些反復無常、毫無操守、玩弄權術的人,那離它的本來意義已相去十分遙遠了。
上一篇:《中國寓言·望洋興嘆》寓言賞析
下一篇:《中國寓言·木偶探海記》寓言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