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名作《李碧華·胭脂扣》原文|主題|賞析|概要
作者簡介 李碧華,女,廣東人。生長在一個大家庭里,祖父以前在鄉下很有錢,有四個老婆,還有妾侍。父親做中藥,住的是祖父的物業,所以李碧華從小生活在那種樓頂很高,有著木樓梯的舊式樓宇之中,聽聞過很多舊式的人事斗爭,這種環境和殘余的記憶為李碧華提供了創作的素材和靈感。她從小喜愛文學藝術,學生時代便向《幸福家庭》和《中國學生周報》投稿,以后當過教師,從事多種職業。1976年至今任職記者(人物專訪)、編劇,又在《東方日報》撰寫專欄及小說。結集出版的有散文:《白開水》、《爆竹煙花》、《紅塵》、《青紅皂白》、《戲弄》、《鏡花》、《綠腰》等;小說《胭脂扣》、《霸王別姬》、《青蛇》、《糾纏》、《生死橋》、《秦俑》等; 另外還編有電視劇本《七女性》、《北斗星》、《年青人》、《小時候》、《獅子山下》、《歲月河山》、《烙印》、《霸王別姬》、《江湖再見》等; 電影劇本《父子情》、《細圈仔》、《窺情》、《胭脂扣》、《潘金蓮之前世今生》、《秦俑》等;舞劇作品《搜神》、《女色》。李碧華說她寫作是為了自娛,如果本身不喜歡寫,只是為了名利,到頭來是會很傷心的。她相信自己的靈感,她創作“從來沒有刻意怎么寫,所有的景象、聯想,見到什么,想到什么,都是在下筆的時候不知不覺地出來的。”
內容概要 袁永定在某報社廣告部工作。一天一美麗女子前來要求登一段廣告,“十二少:老地方等你。如花”她說是尋夫,可拿不出結婚證,又說是找友,可又無錢,說起話來,什么 “倚紅”、“客人”、“溫心老契”,令人莫名其妙。袁永定已有女友,且不是好色之徒,無心與這女子周旋,因此冷淡地收工趕客。回家的路上,袁忽覺有人相隨,方轉身,杳無人跡,再回頭,誰知突見如花。她懇求袁永定的同情,說自己務必要在七天之內找到那人的下落。現在她要去石塘咀,可香港變化太大了,她迷了路。袁永定只好答應幫忙。如花讓一算命先生為她算命,她抽的字條上面寫一“暗”字。算命先生說是吉兆,字面顯示日內有音,而且“暗”字含有兩個“日”字,日加日,陽火盛,說明如花要找的那人還在人間。算命先生給如花看掌相時卻一臉疑惑,因她沒有生命線。問屬相,如花說屬犬,老人算出她是戊戌年,一九五八年生人,如花卻說她是庚戌年。袁永定以為如花想隱瞞歲數,于是知趣地走開,回來時卻不見了如花,那算命先生目瞪口呆,一會兒就倉惶地收拾工具,頭也不回地逃走了。袁永定不知所措,等車之際如花又出現了。袁永定恐怖地瞪著她,問她是人是鬼。如花楚楚低吟:“去的時候,我22歲。等了很久,不見他來,按捺不住,上來一看,原來已經五十年。”如花是當年石塘咀倚紅樓紅牌阿姑,與南北行三間中藥海味鋪的十二少陳振邦一見鐘情。說話間,電車到了石塘咀,可這里已面目全非,如花再也找不到“老地方”,無奈之下袁永定只好把如花帶回家。袁永定的女友阿楚是娛樂版的記者,她見此情景妒火滿腔,如花知趣地向她證明自己不是人。阿楚充分發揮了她的記者才能,開始訪問她如花的身世。據如花敘述,由于封建時代的家長不容青樓妓女入室,十二少為她離家出走,然而困窘的生活使十二少心情不佳,經常借題吵罵,后來他又染上了煙癖,借吞云吐霧來忘憂,最終二人都覺生無可戀,吞食鴉片了卻一生。自盡前為怕來世相認有困難,便許下一個暗號:“3877”,因為他們尋死那天是三月八日晚上7時7分。根據這個暗號,袁永定、阿楚、如花決定分頭去找圖書館、車牌、大街小巷的樓層號碼,出生證、死亡證、身份證、回港證等上的“3877”這個數字,能想到的這些線索真能把人溺斃。已經是第四天了,如花仍毫不氣餒,她告訴袁永定,為了等候十二少,她不肯喝使人盡忘前世的孟婆茶,哀請上來尋人,上來七天的代價,便是來生減壽七年。她寧愿壽命短一點,也要找到十二少。一天,袁永定無意中發現如花胸前懸掛著一個雞心型景泰藍的小匣子,如花告訴他這是一個胭脂匣子,是十二少送給她的禮物,她即使死了,也不離不棄。袁永定很受感動,也想浪漫一下,送女友一件禮物,好讓她不離不棄。于是袁永定東施效顰,帶著阿楚到嚤啰街,有心揀一個墜子,予她牽掛。忽然袁永定嚇了一跳,一個與如花的一式一樣的胭脂匣子放在雜物之間,可當他找來老板取貨時,那個匣子卻不見了,好像有一種冥冥的大能逼他勾留。終于在這店里他發現了一堆1932年3月,即如花自殺前后的報紙,從中找到了他所要找的消息:“青樓情種,如花魂斷倚紅”,“闊少夢醒,安眠藥散偷生”。袁永定花高價買下了這份報紙,心中頗覺蹊蹺。為什么如花說吞食鴉片,而報上卻載服安眠藥自殺?如花得知十二少沒有死痛哭失聲,在袁永定的厲聲追問下,說出了她故意隱去的一個環扣。原來,十二少不堪生活之苦,聽從了家人的勸告,向如花提出分手。如花見十二少決心已定,想到今后一個越升越高,一個越陷越深; 一個只要自己抹煞了生命中的一段荒謬日子,幸福唾手可得,一個艱苦經營,竟成過眼煙云,越思越忿,邪念頓生,她邀十二少三天后見她做最后的訣別,她要把這個男人據為己有。在分手的那晚,如花在酒中落了四十粒安眠藥,細細拌勻。經她殷勤相勸,十二少連盡三杯。然后,如花當著十二少面前吞下鴉片,且分了一份給他。這真是一場心理上的豪賭。如果十二少有一點真心,便死于殉情;如果掉頭他去,也死于被殺。如花在毒發前不忘囑咐:“今天,三月八日,現時七時七分,來生再見,為怕你我變了樣子,或前事模糊,你認準:三八七七,你就知道,那是我來找你!”如花見十二少拿起生鴉片煙,放心地抒了一口氣,玉殞香消。而十二少并沒有為如花而死,臨陣退縮,經搶救,撿回一命。如花勢難預料如斯結局,還滿腔熱切來尋他。這便是愛情:大概一千萬人之中,才有一雙梁祝,才可以化蝶。其他的只化為蛾、蟑螂、蚊吶、蒼蠅、金龜子……世間女子所追求的都是一樣滑稽。袁永定與阿楚決定在如花至陰間的最后一天帶她到大都市走走,開開眼界。在電影院BB機喚人的聲響使袁永定頓生一念,他們可以通過傳呼機,呼喚3877。通過幾經周折的查找,他們終于找到了十二少陳振邦的兒子,雖然,他們父子早已不通音信,但他大概知道十二少在清水灣一間片廠中當茄喱啡。這時如花期限已滿,她已知冥冥中總有安排。就在他們三人走到清水灣時,如花隱而不現了,不知是她找到了,還是死心了,就像一條魚對水死了心。后來,袁永定無意看到一條法庭簡訊:陳振邦,七十六歲,被控于元朗馬田村一石屋內吸食鴉片煙,被告認罪,法官念其年邁貧困,判罰款五十元。
作品鑒賞 《胭脂扣》講述的是一個十分荒誕的故事:一個在1932年殉情的妓女,獲得陰間的批準,重返陽間找尋她的舊情人。期限七天。這個荒誕的故事當然不是作者的用意所在,作者是想通過一個30年代的妓女的前塵生活,及在旅歷途中的所見、所聞和所為抨擊香港社會的各個方面,借助一個妓女的眼睛揭露人間的墮落、猥瑣和灰暗。這也許是最具有諷刺效果的布局,讓一個過去為人類所不恥的風塵女子來批判今日人間的墮落和毫無廉恥。書中寫道,香港戲院貼出的類似春宮的劇照會讓一個30年代的妓女十分詫異,放映的同性戀鏡頭竟使這個紅牌阿姑羞得低下了頭。因而,作品的另一個主人公袁永定會猛然反省道:“如今連一個淑女也要比她開放。”再比如,如花在陽間尋找十二少的唯一線索是三八七七,為了查找與這個數字有關的材料,她翻閱了出世證、死亡證。身份證、回港證、護照、稅單、信用咭、提款咭、良民證……由此,袁永定認識到現代人已變成了一個個的數字。“沒有感覺,不懂得感動,活得四面楚歌,三面受敵,七上八落九死一生。”這種生命力的枯竭、干癟與程式化的狀態正與如花豐富的前塵形成了鮮明對照。《胭脂扣》講述的也是一個老而又老的愛情故事:如花在倚紅樓與十二少一見鐘情,男歡女悅,終因家人反對,不能花好月圓,最后十二少變心,如花定下了殉情之計。所不同的是作者在刻意摹寫這個古老的愛情模式時,把結局稍加變化,未讓二人都為殉情而死,而讓十二少臨到關頭怕死求生,未吃下殉情的鴉片,仍然茍活人間。而如花的殉情也不是那么純粹,她要把十二少據為己有的心理使她暗為十二少備下了足以致死的安眠藥。結局的這一微妙變化使如花的慷慨殉情變得陰險、荒謬而毫無意義,一出流芳萬古的梁祝化蝶的愛情悲劇讓他們二人唱得令人啼笑皆非。作者以現代人的觀點宣布了人間愛情神話的死亡,通過這種破壞性的滑稽模仿方式,將新的主題用舊的故事形態很巧妙地表現出來。從這方面看,這部小說對已經在中國傳統文學中所歌頌的愛情價值也重新進行了評判,成為了鏡子的鏡子,可見《胭脂扣》的主題結構是非常豐富而多重的。小說盡管采用的是第一人稱的敘述角度,但事實上存在著兩個敘事者。如花對自己身世的講述,展現了30年代人的愛情生活的某些方面的生存狀態,從而為小說的真正敘事者提供了可資比較的參照。小說中承擔“我”的敘事功能者是如花在陽間所求助的對象——袁永定,他所具有的多重身分:既是敘述者、旁觀者,也是小說中的人物角色;既是批判者,也是被批判者。在一定程度上,減弱了第一人稱視角所特有的限制性和固定性。作為小說中的人物角色。他與女友阿楚正在進行著的枯燥而實際的戀愛正與如花和十二少的浪漫愛情方式形成對比,而他對如花潛意識中的心猿意馬也在如花講究禮儀、溫文爾雅姿態的對照下更顯得猥褻不堪。但這種被批判的位置并不妨礙他作為一個批判者,他善于察顏觀色,好解人意,敏于捫心反省的特征都使他很好地完成了這一功能,為現代社會引入了一個新的目光,使讀者一下子擺脫已經習以為常了的世界,突然面對一個完全不同的、令人不安的觀點。而且,也正是這位被批判者揭露了如花與十二少殉情的真相,在貌似美麗的愛情神話中顯示出人性的偉大與渺小的全部真實,使讀者如雷轟頂,驟然驚醒,反省人類的自欺和欺人。可見,《胭脂扣》的結構是非常巧妙的,讓一個30年代的舊人與今人相遇,以兩套價值觀相互權衡,相互揭露,結果使兩種人生狀態都受到了嘲弄。小說的意義不是建立在一個固定的價值觀念的參照下,而是基于作者對人類的悲劇性和不完善性的洞見和認識。
上一篇:《李杭育·最后一個漁佬兒》原文|主題|賞析|概要
下一篇:《李英儒·野火春風斗古城》原文|主題|賞析|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