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名作《馬原·岡底斯的誘惑》原文|主題|賞析|概要
作者簡介 馬原,男,1953年6月23日生于遼寧錦州。父親是鐵路工程師,母親是位會計。1960年入小學。在最初的教育階段,馬原無論在學習上,還是在淘氣方面,都表現出絕頂的聰明。人生之初的經驗,為他日后作家生涯打下了最堅實的基礎。上中學時,文化大革命開始了,因此,他的所謂的中學教育不過是個概念,13歲,他加入了文革大串聯。他尚還稚嫩的目光,探尋著那個紅彤彤的世界,答案也許沒找到,但卻留給他許多想想都可使熱血沸騰的回憶。1970年,他插隊到錦縣,成了一名農民。四年知青生活對于馬原無疑是最重要的。他曾說過,這段生活對他來說不亞于一次世界大戰。他的許多觀念皆形成于這一時期,以致于日后永遠無法更改。1975年離開農村,重新做一名學生,在沈陽鐵路機械學校學習。在這所理工學校,馬原多少完備了自己科學方面的基本學識。1976年走出校門,到阜新機務段做一名工人。兩年工人生活,對馬原來說,還沒有知青生活重要,也許是這個原因,他于1978年再一次走進校門,成為遼寧大學中文系的一名拒絕學外語的學生。1982年,大學畢業,馬原自愿報名去西藏工作,他在西藏生活了七年。1989年他離開拉薩,回到沈陽,在沈陽市文聯任專業作家,七年高原生活對馬原又意味著什么吶?若想了解這一點,你不妨試試從他有關西藏的小說中找找答案。
內容概要 你就生在那山里,你是個獵人的兒子。你接過父親的槍成為一個正式獵手之后,你不打小動物,那些遠在拉薩的皮毛販子都知道神獵手窮布。你喜歡跟熊打交道,而你的父親愛打猞猁,有人說碰到了一頭又高又大的熊。人說那熊力氣很大,把獵人的火槍像一根干樹枝似的折斷了,連槍管也弄彎了。這熊把一頭牛掰成了兩半。這熊從不爬行,它是直立行走的。這熊跑起來很快,一眨眼就到了跟前。你不相信人們說的這熊是確實存在的,你以為他們是在編排瞎話。可是對你說這些話的人一定要你相信那頭把牛掰成兩半兒的熊是存在的,他們把你帶到山里的碎石堆,那有被這頭熊弄成只剩骨棒的馬的殘骸。他們把你窮布當成保護神,他們相信你能殺死它。你終于相信了,并且也相信自己能殺死它,因為你是獵熊人。你在這兒守候了大約有半天的時間了,你沒看到任何小動物,你盡量不去想那熊,你只有看見它才知道它是什么。你終于等來了它,它來的安靜,它從石堆里扒出馬的殘骸,放進嘴里咀嚼,你看得清楚,它多大、瘦削。它皮毛稀疏,它眼里射出你熟悉的人的表情。當你去巖縫里取火槍時,它飛快地離開了。后來,窮布知道自己遇到的是野人,也叫喜瑪拉雅山雪人。現在要講另外一個故事,是關于陸高和姚亮的另一個故事,主角應是陸高吧。陸高單位的隔壁單位有位漂亮無比的藏族姑娘,一次偶然的機會,陸高認識了她,在陸高與姑娘簡短的交談中,陸高很慌亂,他覺到一種悸動。后來陸高出差了,陸高出差回來時,知道在他出差時,發生了一件事,那個漂亮姑娘死了。陸高去了追悼會場,靈堂上那姑娘的照片使陸高覺得她還活著。陸高從挽聯上知道她叫央珍,西藏成千上萬的女孩子都叫這個名字。
陸高說好了,和朋友們去看天葬。看天葬是要起早的。陸高姚亮還有小何,三個人開著吉普車,在夜色尚未褪盡的時候,奔赴天葬臺。路途中,他們碰到一群港客,正步行去天葬臺。后來,他們的車拐上一條簡易公路。在他們車的前面,有一輛拖拉機。因為路窄無法超車,因此他們發現拖拉機掛車上有三個坐著的人。其中有兩個人在交談,可以看見這兩個人交談時的手勢。有一個人一直沒動一下。陸高他們猜想那個沒動過一下的是死人,陸高心里想:會不會是央珍姑娘呢?當他們的吉普車到達天葬臺時,已經有人在這里把守,沒有介紹信,不準觀看,陸高他們只好爬到距離天葬臺一里遠的高處,從高處俯瞰,天葬臺靜靜的,有幾個人在忙乎,陸高在想是什么因素使人們在這種地方變得沉默?也許生與死之間本來就有條界。他們又朝天葬臺逼近些,這下終于激怒了天葬師,他們用石頭驅打觀看的人群,姚亮陸高只好打道回府。陸高、姚亮、窮布,還有一個老作家,組成了一個探險隊,他們來到了窮布所在的縣,他們終于沒碰上雪人,盡管他們啟程時分別給家里寫了告別信(萬一出事呢?)。但他們聽了許多關于雪人的故事。這里原來就有一個關于頓珠頓月的故事。頓珠頓月是雙胞胎兄弟,頓珠是哥哥,他比弟弟早生一小時。有一天頓月對頓珠說了心里話,頓月要去當兵了。頓月想當汽車兵。頓月臨走的那天晚上,和自己心愛的姑娘尼姆在一起。頓月走后,每隔兩個月就給阿媽寄錢來,而且還寫信說已經升了連長。哥哥頓珠在這段時間里成了傳奇人物:他突然就會說唱藏族英雄史詩《格薩爾王傳》。這部史詩有幾千萬行,而頓珠從沒讀過一天書,流行的說法是頓珠誤入神地,睡了一覺,醒來就會說唱了。尼姆為頓月生了一個男孩兒,可頓月沒給她寫信也沒回來看孩子,尼姆的阿爸把她趕出了家門。尼姆的阿爸死了以后,尼姆和頓珠合了帳篷。頓月入伍不久就犧牲了,他的班長頂替了他的角色,給頓月的母親十年來寄了兩千塊錢。
作品賞鑒 《岡底斯的誘惑》這篇小說的意義,有相當一部分已經游離故事內容之外,粘連在敘述過程與敘述方法上。所以,要想真正地了解這個作品,讀原文是必須的。梗概提供給你的小說蘊含,因為脫離了敘述過程,減損了許多。《岡底斯的誘惑》這篇小說的結構方法,極為獨特,也具有相當的獨立意味。作者馬原在處理要寫的素材時,把著眼點放在了“寫”上。相同的素材,不同的寫法,會誕生不同的意義,寫法,也就是結構,在這個意義上說,是小說內容的百分之五十。馬原調動了結構的全部能動性,使他敘述的故事內容意外地獲得了更豐富的蘊含,也即作者使他要表敘的內容在獨特的結構之下產生了新的意義和新的價值。
《岡底斯的誘惑》寫了幾個不相關聯的小故事。窮布與雪人,央珍之死,去看天葬,頓珠頓月的故事。這不相關聯的幾個故事,如果不在馬原獨特的結構之中,你無法使它們發生聯系,更談不上共同產生新的意義和價值,作者運用陸高姚亮這種貫穿的人物,再加上上帝般的視角和自信,有些地方是硬性地拼接,把它們納入了一個新的整體。在這個新的整體中,這些分散的故事因素分別行使著自身原來的故事功能,同時又肩負了新的價值功能。窮布與雪人在《岡底斯的誘惑》中較好地體現了這一點。首先,窮布與雪人的故事被納入“岡底斯的誘惑”的整體后,獲得了更廣闊的空間,無論這個故事本身有怎樣固定的意義和價值,它都要被讀者拉過來,與央珍姑娘之死,與頓珠頓月的故事等等相映照。恰恰是這種比照,使讀者有了新的理解的基點,在此基點上,讀者完全可能忽視窮布與雪人故事本身的含義,而把它與看天葬關聯起來,而后從中挖掘新的意義,而這被挖掘出的新意義已經具有了新的整體范圍,永遠地脫離了原先狹隘的天地。
從《岡底斯的誘惑》這篇小說中,我們不難看出馬原小說創作中結構的力量,他似乎是漫不經心地把玩結構(也即是構成小說)時,通過“寫”的過程,為小說的故事增加了一個又一個新的層次。而在具體結構小說時,他忽而絕對主觀,忽而極端客觀的態度,使小說內容在兩種極端間自由游蕩,這無疑拓展了小說存在的空間,使小說內容從某種程度上說,有極好的彈性、小說的整體宛如立體的世界,不僅豐富,而且是條條道路通向羅馬。為讀者的閱讀提供了相當的空白,可以充分調動讀者閱讀的主觀性和隨意性,你怎么看這篇小說,或者你怎么認為,怎么理解,在馬原的小說中都是被允許的。
自由,對于馬原小說創作來說,是一種必須品,《岡底斯的誘惑》,從敘述角度,時空關系,語言變化幾個方面看,都充分體現了這兩個字的本義。
《岡底斯的誘惑》的語言變化色彩紛呈。人稱你我他,幾乎被用到了,“我知道這么晚來找你你要罵我……”“這是窮布。窮布不會說漢話,而你們不會說藏話。你們喝茶。晚上我剛把這件事講給姚亮,他就向我……”這篇小說語言變化的特點與結構變化十分吻合,好像俗話說的那樣:見什么人說什么話。有時第三人稱的客觀敘述,不知不覺中轉入了一個人的內心獨白,然后又悄悄接上了第三人稱敘述。這種淡入淡出的效果,非常微妙。而這種語言變化使讀者的整個閱讀在一種充滿彈性和活力的跳躍中完成,避免了冗長和乏味。
總之,馬原作為一個講故事的高手,總是要率領讀者走入一個新天地的。那么,聰明的讀者也許找到了閱讀馬原作品的竅門:那就是不管他講的是什么,看他怎樣講。反之亦然,不管他怎樣講,看他講的是什么,如果把兩個方面都看成是主要的,那你就有陷入一種永久糾纏的危險。
上一篇:《顧笑言·你在想什么》原文|主題|賞析|概要
下一篇:《馬識途·清江壯歌》原文|主題|賞析|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