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名作《靳凡·公開的情書》原文|主題|賞析|概要
作者簡介 靳凡,女,原名劉青峰。出生于40年代中期,山西人。60年代考入北京大學物理系,后因故轉入中文系,文革期間畢業,分配到貴州省某縣城中學當教員。1973年,調到鄭州大學中文系任教。1978年,轉入中科院自然辯證法通訊社,該單位現改為中科院科技政策與科學管理研究所,作者為副研究員。作者在文學上的成就,除《公開的情書》外,還有1986年在《走向未來》雜志的第二期上,以靳凡筆名發表的《太陽島的傳說》。該作者最有影響的成就不是在文學領域,而是在社會科學領域內。她的論著有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走向未來叢書”之一的《讓科學的光芒照亮自己》,還有與他人合作的《興盛的危機》、《論中國封建社會的超穩定結構》、《新十日談》、《問題與方法》等。
內容概要 老久、老嘎、老邪門,都是文革期間畢業的大學生。老久在某山區一家工廠的實驗室工作;老嘎,是一位畫家;老邪門,下放在一個農場里。在那個摧殘科學、真理淪喪的年代里,探索真理,追求理想,對祖國未來的使命感,共同的事業心,使三位青年人成為最親密的朋友。真真是老嘎大學里的同學,畢業分配到西南山區一個小鎮的一所中學教書,接受“再教育”。文革中她的坎坷經歷,以及被禁錮著的現實環境,使這位熱情、豪放,真誠而摯著的姑娘,在對人生意義的探索中,感到非常的迷惘和苦惱。老嘎,借插隊待分配之際,背著畫板,進行了長達四個月的旅行,從社會生活和大自然中尋找創作的靈感和藝術的源泉。在山區早春櫻花盛開的時候,老嘎來到了真真這里。他向真真講述了他的朋友們在艱難的情況下,依然堅定地進行著勤奮的學習、工作和探索的情況,使不甘沉淪的真真受到了極大的震動。老嘎鼓勵真真,干一件具體的事情,指出她缺少的就是行動。他把老久的哲學筆記留給了真真,讓真真與老久通信。同時,老嘎在給老久的信中,向他描述了真真的性格和她的處境。老久接到真真的信后,心中掀起了強烈的風暴。真真的激情和對自由的追求,激動著老久,喚起了他對理想生活的向往。他愛上了真真。可與此同時,老嘎也深沉而痛苦地愛著真真。然而,老嘎的父親在美國開飯館,出身、地位、經歷以及嚴峻的現實,沉重地壓迫著老嘎,他感到自己被現實拋離得很遠,使他不能勇敢地去愛真真。他在給老久的信中,發出了痛苦的呼聲:“愛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愛。我卻不能了,永遠不能了。”“我為你祈禱,希望你能尊重這種崇高的感情,給他知識、力量和幸福,吸引她參加到為祖國的未來而奮斗的偉大行列中來。”老久認為自己沒有權利隱瞞老嘎對真真的愛,于是,便把老嘎那封痛苦的信和自己傾吐愛情的信一并寄給了真真。以往的經歷和現實的障礙,使真真陷入了巨大的矛盾之中,她向老久講述了自己的經歷……真真是個高干子女,在著名學者的姨父家長大。優裕的環境,培養了真真純潔、敏感、熱情、豪放的性格。“文革”使她變成了“黑幫子女”,被剝奪了做人的尊嚴。在被專政批判期間,一個工人的兒子石田愛上了他,專案組的高年級同學童汝,給了他同情和幫助。可石田是個市儈,一心只追求金錢和地位。“他的生活理想,可以在一個安分守己的姑娘和一條筆直的褲線上得到滿足。”真真不愛石田,庸俗和自私的生活情趣,只是對他有一份感激之情。而童汝是個“精神流氓”,他不僅在政治上投機,而且在生活上非常卑鄙地讓真真與石田結婚,與他保持一種情人的關系。童汝的無恥,使真真在又一次巨大的精神創傷下“面對現實”,接受了石田的愛,并答應與他結婚。“似乎甘愿與他湊合一輩子”。這時,老久和老嘎闖入了她的生活,她的心中出現了新的光明。共同的追求,心靈的相通,激動著真真,她內心深處熱烈地愛上了老久,她面臨著人生的重大抉擇。真真給石田寫了信,要求斷絕他們的戀愛關系,可得到的卻是石田的沉默。真真的哥哥也譴責她“背信棄義”“朝三暮四”。這并沒有動搖真真追求理想愛情的決心。當真真終于收到了石田用血寫成的文字,他以自殺相威脅的時候,善良的真真猶豫和膽怯了。她害怕承受傷害一個愛著她的好人的精神負擔,她又是那么真摯而強烈地愛著老久,她墜入了一個痛苦的旋渦。老久用自己在現代科學和哲學領域的理論探索,獻身于事業的頑強精神、祖國的召喚和歷史的責任啟發和鼓勵真真,并尖銳地分析了真真的弱點,要真真投身到理想的事業和愛情中來,使自己堅強起來,不用愛情去做宗教式的殉葬品。要她像戰士一樣,擺脫“生活的鐐銬”和“感情的酷刑”,保持一種“逼人的鋒芒”。真真在老久的啟發下意識到,他們正面臨著一個大動蕩的年代,人類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蓬勃發展,使整個民族和個人都面臨著挑戰,作為這一代青年,他們對祖國和人民肩負著義不容辭的責任,她沒有權利沉溺于個人的精神情感中,營建一種所謂的個人美德。她終于堅定地選擇了老久,決心和他的朋友們一起,把自己的生活和愛情都投入到為祖國的富強、科學的進步這一偉大的事業中來。老嘎懷著對真真深深的愛情,對朋友的友誼和熱望,吞下了自己的痛苦,大膽地促成了真真與老久的愛,他真誠地祝福他們,他在給真真的信中說,“世界上再也沒有比這更動人的基于事業的愛情,也沒有比這更崇高的由愛情結合起來的事業了! 這才是我們的未來!”他以更加勇敢而堅韌的步伐,“登上了漫長的旅程,重新開始了心兒的歌唱”……
作品鑒賞 《公開的情書》是一篇書信體小說,由四十三封書信組成。寫于70年代后期,作者根據她與愛人及朋友們的通信,創作整理而成。當時名為“小紅書”,以手抄稿和打印稿的形式,在青年人中間悄悄流傳。1979年,正式刊登在杭州師范學院的學生刊物《我們》上。1980年1月,在文學刊物《十月》上第一次公開發表。小說一發表,就引起了社會、特別是青年讀者的強烈反響,無論是支持還是反對的呼聲都是非常尖銳的。大多數人都認為“這是一部思想上和藝術上有獨創性的作品”,它“鼓舞了人們前進的勇氣”,“像一道理想的閃電,撥亮了他們心靈中將要熄滅的火焰”。認為,小說的主人公們“尋找的才是真正的友誼和愛情”。也有人把小說看成是“寫三角戀愛的,”是在“宣揚一種損人利己的道德觀”。這篇作品之所以能產生如此大的影響,就是因為它真實地反映了那個時代,真實地塑造了那一代青年的不同典型,表現了他們豐富的內心世界。同時,作品真誠地探索了新一代人在理想、事業、道德、生活、愛情上所面臨的許多尖銳的問題。小說背景是在70年代初期,祖國正席卷在一場動亂的風暴之下,真理淪喪,科學受到踐踏,祖國的出路在哪兒?人生的價值在哪兒?徘徊、掙扎、失望、迷惘,一些人墮落了,成為喪失靈魂的騙子和市儈,如小說中的童汝和石田這類人; 還有一些人在沉重的現實面前進行著冷靜的思索和頑強的探求,用科學文化武裝自己,去把握真理的光芒,如老久、老嘎、真真、老邪門等。《公開的情書》就是在這個背景下塑造了這樣一批性格各異的青年典型。通過他們在大動蕩的時代面前所選擇的截然不同的人生態度,告訴讀者,祖國的未來是有希望的,這希望寄托在像老久和他的朋友們一樣的,在艱苦的道路上為祖國進行著不斷地探索的一代青年身上。小說也是始終借此,貫穿著一個偉大愛國主義精神和革命理想主義精神的主旋律。而作品又把這一旋律緊密結合在以真真為中心的愛情糾葛之中,通過童汝、石田、與老久、老嘎、真真兩類人對愛情完全不同的追求方式,表現了兩種世界觀的根本沖突。真真真誠、善良、純潔、豪放的美好性格,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作品某種理想境界的象征。老久和老嘎對真真的愛,是對理想、事業、和真理的追求的一種表現。而真真與童汝和石田的決裂,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理想的決裂。作品告訴人們,這種決裂才是更合乎道德的,而如果真真與石田茍且湊合下去,才是真正不道德的。作品大膽地提出了,新時代應有充滿新思想、新道德的愛情標準,“這個愛情法則要求雙方思想的基本一致。共同的愛好,共同的志向、共同的斗爭才能使共同的生活充滿樂趣,才能使人生和愛情的意義得到體現。建立在這樣基礎上的愛情才是崇高的、純潔的、動人的。”在那個人性、人情、特別是愛情都深為禁區的時代,作品中就提出如此大膽的命題,也是使這篇小說能夠產生重大的影響的原因之一。作品在寫法上,采用的是書信體的形式,一方面有益于作者意圖的抒發,另一方面,也使小說流于直白,作為小說,缺乏動感。但這些,都不影響這篇作品成為一篇思想內容深刻、感人至深的文學佳作。
上一篇:《雷抒雁·父母之河》原文|主題|賞析|概要
下一篇:《韓作榮·裸體》原文|主題|賞析|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