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名作《陸星兒·美的結構》原文|主題|賞析|概要
作者簡介 江蘇省海門縣人,1949年11月生于上海。1968年到北大荒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當過拖拉機手、連隊文書,后做宣傳和文化工作,1974年開始文學創作,1976年在《人民文學》編輯部參加編輯學習一年。1978年考入中央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學習,1982年到中國兒童藝術劇院當編劇,1988年調至作協上海分會任專業作家。著有中篇小說《美的結構》、《我的心也像大海》 (與陳可雄合著)、《啊,青鳥》、《達紫香悄悄地開了》、長篇小說《留給世紀的吻》等,十多年來共有300多萬字的創作。1985年起專門關注于女性生存問題,曾多次采訪社會各階層婦女并以她們的現實生活作為寫作背景和素材,開始了“天生是個女人”的系列文學創作,引起文壇內外的關注。由于經歷和性格的原因,她比其他女作家更善于接近和理解女人,她貫常的平民意識使她大量地十分自然地貼近著各種不同層次不同職業的女性。
內容概要 林楠是建筑工地的一名開吊車的女工,今年26歲。林楠從小跟著父親學下棋,很是著迷,這些年她在工作之余攻讀外語,還在業大讀書,學建筑設計,便再也沒時間和精力去擺弄那些愛不釋手的棋子了。有天傍晚路過長廊,林楠情不自禁地卷進了一老一少的棋盤“激戰”之中,認識了對弈的少者鄭濤聲。林楠已到了“引起周圍人關注”的年齡了,爸爸媽媽也希望他們唯一的女兒有個好的歸宿,可林楠堅持“獨立自主”的方針,不讓任何人干涉自己的戀愛婚姻生活,她希望自己能找個性格剛毅、具有豐富內涵、感情深沉、強烈事業心的愛人,她耐心地等待著,平靜地生活著。此時鄭濤聲在林楠的生活中出現了。他從小就向往能當一名建筑設計師,在大學建筑系學習時他是一個優秀生,不幸遇到“文革”,所學非所用,他被分配到建筑公司搞材料分發。工作十多年來他從未放棄過專業學習,但卻從未得到過一次從事專業的機會,愿望與現實的矛盾在他心中攪起極大的痛苦和不安。正值此時林楠告知他建筑設計院要征集民用住宅設計方案的消息,眼看多年荒廢的學業將能有用武之地鄭濤聲異常興奮,然而他的妻子婷蘭卻不能理解他。他們是在大學里相識和相戀的,由于“文革”鄭濤聲畢業后被分配在材料科下屬的一個倉庫工作,婷蘭則調到公司人事部門工作。對于婷蘭來說,婚后的生活使她寄托于鄭濤聲的夢幻一個個破滅了,愛情的火焰也隨著平息了,但她依然愛慕虛榮,希望鄭濤聲處處都能表現為一個強者,并終有一天出人頭地。一次,婷蘭聽說建筑公司承接一個圖書館的建筑任務,就四處說情,想讓鄭濤聲參加設計工作。鄭濤聲看了總體設計圖后,對專門設置的“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閱覽室”放在圖書館正中最明顯、最中心的位置表示異議。他認為,如將人流最多、最集中的出納臺、目錄廳擠到側面就會造成人為的流程上的不合理。不料他的異議招來了大會、小會的批判,他被扣上了走“白專”道路的帽子。婷蘭失望了,她開始埋怨生活,埋怨鄭濤聲。鄭濤聲默默地承受著事業的夭折和生活的不幸,唯有他酷愛的建筑業還能帶給他一點歡樂和安慰。如今當鄭濤聲再次想重振自己的專業投入設計工作時,婷蘭對此很是冷漠,她一味抱怨鄭濤聲不會走關系,不斷地與他發生口角。鄭濤聲不愿靠乞求別人的小恩小惠度日,他希望在潛心地從事于自己夢寐以求的事業中建立真正的生活。他在林楠的熱心幫助和鼓勵下,參加了設計院的競賽。在長達一個多月的相處中,鄭、林之間萌發了真摯的愛情,而當林楠得知鄭濤聲已是有婦之夫時,強抑著痛苦和矛盾。鄭濤聲向她敞開了自己的心扉,談到多年的磨難和波折,談到他不如意的家庭生活。林楠無法平息自己的惻隱之心,便找到了陌生的婷蘭,勸慰她將幾天幾夜待在辦公室搞設計的鄭濤聲叫回家。婷蘭雖對鄭濤聲有負疚之心,但對鄭、林關系依然持有疑慮,當她在長廊見到鄭、林倆人親密無間談話的場景很是氣急敗壞。而且,此時鄭、林兩方單位紛紛揚揚地傳說他倆關系“不正常”。鄭濤聲的單位領導正式出面攔截了林楠給鄭的信件,并阻擋鄭濤聲參加設計院的競賽,以“生活上犯了錯誤”為由不予鄭在專業發展上有任何改進。面對這樣的壓力鄭濤聲仍不為所動,潛心修改設計方案。林楠也遭到單位領導的“盤問”,她坦蕩磊落地回答她愛鄭濤聲,并且親自跑到設計院找到競賽辦公室的領導向他們說明事情真相。終于,鄭濤聲的設計方案被評上了一等獎,并將馬上被一座正在擴建中的三線工廠所采納。正當鄭濤聲沉浸在成功的興奮中時獲知林楠報名參加支援三線工廠的擴建,當鄭濤聲趕往車站為林楠送行,火車卻已開走。鄭濤聲收到了林楠的一封信,林楠在信中贊揚鄭濤聲畫過的彩色造型圖為“結構新型、優美的大樓”。她說,“要是人們之間也能按照一種美的結構建立友誼、建立感情,那么,世界一定會變得更加美好,人們的生活也一定會更加幸福”。林楠希望在鄭濤聲設計的新型大樓的建設中融進自己的汗水。林楠堅忍地克制自己的情感而投身于建設事業,她把握住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并使愛在理想與事業的聯系中放射出了美麗的光輝。同時,她也作為一團永遠鮮亮的生命之火,更深地留在了鄭濤聲的心中。
作品鑒賞 小說中林楠這個形象寄寓著作者的社會理想。小說在塑造林楠的性格時,緊扣她對人生意義、理想、幸福的正確觀念這個核心,通過她與鄭濤聲愛情的產生及解決過程,試圖探索建立在共同事業和崇高理想上的新型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由于現實的具體限制,愛沒有物質地兌現,但是愛在精神的崇高境界中升華并且永存,這是理想主義的愛的結構。鄭濤聲與妻子婷蘭的矛盾潛伏著嚴重的危機,他們之間的矛盾反映了社會上進步與落后的思想沖突,夫妻之間愛情生活的支柱已不復存在,而且沉重地壓抑著鄭濤聲的事業進取心。林、鄭是在開拓事業的艱難跋涉中產生愛情的,他們的這種愛情是對彼此美好的理想、品格的相互充實和確認,從而又給予他們戰勝困難的勇氣和力量。小說重點還是對美好理想的憧憬,面對現實危機中深潛的社會原因以及婚外戀中道德與非道德的實質內容都沒有更深入的思索。這篇小說的寫作和發表時間稍晚于張潔的《愛,是不能忘記的》,因而被某些讀者認為是“處處在做著為《愛,是不能忘記的》補苴罅漏的工作。”而且,它的結局是比較開放性的,由于當時的文化氛圍依然處于一定的封閉狀態,致使這篇小說的開放性探索帶有很大的局限。整部小說立意新穎,但構思和敘述過于刻板和模式化,語言也不夠精煉和獨到,與作者后來的寫作相比顯得稚嫩和拘謹。《美的結構》是陸星兒獨立創作的第一部中篇小說,陸星兒的創作總是將自立、自強的女性形象推為理想和楷模,同時又追求形象的完美。在林楠這個人物形象上集中體現了作者的這種追求,她既沉靜又果敢,既能文(扶助鄭濤聲搞設計) 又能武(在棋藝上又是一名高手),與其說她是一位具備獨立人格的自由女性,毋如說她是一個完全符合男人意愿的完美女性。當上級領導追問她與鄭濤聲的關系時她能毫不畏懼地說出: “我愛他”,儼然是維護愛情的“女神”;當鄭濤聲的設計得不到承認的關鍵時刻,又是她挺身而出向有關領導申辯,儼然是扶助鄭濤聲事業成功的“女神”。而當鄭濤聲事業成功之時她則悄然退去,并將自己的青春和余熱融入鄭濤聲設計的建筑工作中,再一次顯示了她那“神性”的光芒。無疑,陸星兒是在崇高理想熏陶下成長起來的一代,在審美趣味和人生抉擇方面都帶著古典主義的悲壯和高大,但卻也回避了不少“直面人生的慘淡”,在這篇小說的寫作上則限制了她對女性生存的進一步探索和思考。林楠充其量是一個男人(或蕓蕓眾生)眼中的“完美女性”,因為她只知“奉獻”而不“索取”。致使最后無所改變的婷蘭都被感動得流淚了。這樣的女性形象在陸星兒一段時期的創作中比比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和她個人思考的深入,她們越來越多地為女性自身的反省所替代,這是時代的進步,也是陸星兒的進步。作品發表后在《綠原》雜志上立即出現了一組評論文章,大都圍繞著如何對待“婚外的愛情”問題展開。姚紅和肖燕認為,《美的結構》所探討的是一個具有藝術生命力的課題,鄭、林兩個性格各具特色的人物,由于共同喜愛建筑事業而接近并相愛,這兩顆心靈的結合是很自然的。肖云儒和霄凌則認為,作品似乎揭示出這樣一個道理:婚姻之外可以存在著一種美的真正的愛情,但需要一種痛苦的自我克制。這種受到自我克制的婚外愛情,不僅不會瓦解婚姻,甚至可以促進夫妻和好,鞏固婚姻。這種看法的是非曲直,讀者自然會有公正的論斷。
上一篇:《陸文夫·美食家》原文|主題|賞析|概要
下一篇:《陳世旭·小鎮上的將軍》原文|主題|賞析|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