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名作《賈平凹·散文自選集》原文|主題|賞析|概要
作者簡介 (見 “臘月·正月”條)
內容概要
丑石 (節選)
我常常遺憾我家門前的那塊丑石呢:它黑黝黝地臥在那里,牛似的模樣;誰也不知道是什么時候留在這里的,誰也不去理會它。只是麥收時節,門前攤了麥子,奶奶總是要說:這塊丑石,多礙地面喲,多時把它搬走吧。人都罵它是丑石,它真是丑得不能再丑的丑石了。終有一日,村子里來了一個天文學家。他在我家門前路過,突然發現了這塊石頭,眼光立即就拉直了。他再沒有走去,就住了下來;以后又來了好些人,說這是一塊隕石,從天上落下來已經有二三百年了,是一件了不起的東西。不久便來了車,小心翼翼地將它運走了。這使我們都很驚奇!這又怪又丑的石頭,原來是天上的呢!它補過天,在天上發過熱,閃過光,我們的先祖或許仰望過它,它給了他們光明,向往,憧憬;而它落下來了,在污土里,荒草里,一躺就是幾百年了?!奶奶說:“真看不出!它那么不一般,卻怎么連墻也壘不成,臺階也壘不成呢?”“它是太丑了。”天文學家說。“真的,是太丑了。” “可這正是它的美!”天文學家說,“它是以丑為美的。”“以丑為美?”“是的,丑到極處,便是美到極處。正因為它不是一般的頑石,當然不能去做墻,做臺階,不能去雕刻,捶布。它不是做這些小玩意兒的,所以常常就遭到一般世俗的譏諷。”奶奶臉紅了,我也臉紅了。我感到自己的可恥,也感到了丑石的偉大;我甚至怨恨它這么多年竟會默默地忍受著這一切?而我又立即深深地感到它那種不屈于誤解、寂寞的生存的偉大。
月跡(節選)
我們這些孩子,什么都覺得新鮮,常常又什么都不覺滿足;中秋的夜里,我們在院子里盼著月亮,好久卻不見出來,便坐回中堂里,放了竹窗簾兒悶著,纏奶奶說故事。奶奶是會說故事的;說了一個,還要再說一個……奶奶突然說:“月亮進來了!”我們看時,那竹窗簾兒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沒聲兒地溜進來,出現在窗前的穿衣鏡上了。月亮還在竹簾兒上爬,那滿月卻慢慢兒又虧了,缺了;末了,便全沒了蹤跡,只留下一個空鏡,一個失望。奶奶說:“它走了,它是多多的;你們快出去尋月吧。”我們就都跑出門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個滿滿的圓了,盡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銀銀的,燈光也沒有這般兒亮的。奶奶瞧著我們,就笑了:“傻孩子,那里邊已經有人了呢。”“誰?”我們都吃驚了。“嫦娥。”奶奶說。“嫦娥是誰?”“一個女子。”哦,一個女子,我想。月亮里,地該是銀鋪的,墻該是玉砌的:那么好個地方,配住的一定是十分漂亮的女子了。“有三妹漂亮嗎?”“和三妹一樣漂亮的。”三妹就樂了:“啊啊,月亮是屬于我的了!”三妹是我們中最漂亮的,我們都羨慕起來;看著她的狂樣兒,心里卻有了一股兒的嫉妒。我們便爭執了起來,每個人都說月亮是屬于自己的。奶奶從屋里端了一壺甜酒出來,給我們每人倒了一小杯兒,說:“孩子們,你們瞧瞧你們的酒杯,你們都有一個月亮哩!”我們都看著那杯酒,果真里邊就浮起一個小小的月亮的滿圓。捧著,一動不動的,手剛一動,它便酥酥地顫,使人可憐兒的樣子。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個人的心里了。奶奶說:“月亮是每個人的,它并沒有走,你們再去找吧。”我們越發覺得奇了,便在院里找起來。妙極了,它真沒有走去,我們很快就在葡萄葉兒上,瓷花盆兒上,爺爺的锨刃兒上發現了。我們來了興趣,竟尋出了院門。
作品鑒賞 賈平凹的主要成就是小說創作,但他也寫了不少散文,他的散文同樣地有自己的鮮明特色,有自己的創造,他的藝術風格極為獨特。臺灣著名散文作家三毛在臨終前致信賈平凹,稱他為“心極喜愛的大師”,“一顆巨星的誕生”,“一天四五小時的讀您”。“您的作品實在太深刻,不是背景取材問題,是您本身的靈魂。”“三毛的作品是寫給一般人看的,賈平凹的著作,是寫給三毛這種真正以一生的時光來閱讀的人看的”。“看到您的散文部分,一時里有些驚嚇。原先看您的小說,作者是躲在幕后的,散文是生活的部分,作者沒有窗簾可擋,我輕輕的翻了數頁,合上了書,有些想退的感覺。散文是那么直接,更明顯的真誠,令人不舍一下子進入作者的家園”。(1991.1. 1.)在一次采訪中(1990.10. 16. 杭州)三毛還對記者孫聰說過: 賈平凹的“東西是骨子里的,寫得真好,他腦子里的東西太多了”。這些話自然不是對于賈平凹的終極評價,但對于我們認識和欣賞賈平凹的作品,肯定會有很大幫助。《丑石》是賈平凹的名篇,具有深刻的不同尋常的深刻的象征含義。在這里,作家所想要表達的思想與作品的形象之間,有著完善的吻合和相互滲透,很難把二者加以分離,就好像丑石的故事里本身就包含著深刻的啟發似的。其實,這里蘊含著作家很深的身世體驗與社會體驗。有了這些體驗,才能從這丑石挖掘種種社會人生哲理。同時,作家在這里表現出的想象力也是讓人驚嘆的。總之,體驗、想象和捕捉形象的能力,以及往縱深方向思考社會人生的能力,構成了三毛所說的賈平凹的“靈魂”、“骨頭”和“腦子”里所埋藏的文學能力和思想的深刻性。然而,整個作品看起來又真實而簡單,仿佛作家未經任何的藝術構想和創造,不經意地就寫了出來。這就是作家的藝術功底了。一個丑而怪的石頭,長期臥睡在那里,誰也不理它。忽然之間發現,它自天而降,曾經是璀璨的星星,燃燒過光明,祖輩曾經仰望過它,現在卻被淹沒在污土、荒草里了。丑石之所以連墻也壘不成,是因為它不愿意做這些小玩意兒;它為此受世俗譏諷,是因為世俗不理解它。這篇散文的含義讓人聯想到傳統文人的懷才不遇,以及孟子所說“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等傳統思想,然而,又不僅如此,這篇散文的題旨是對于這種生存狀態的肯定:不屈于誤解與寂寞。賈平凹不是要發泄懷才不遇的牢騷,不是要發泄對于誤解的怨恨,而恰恰是贊美默默地忍受和不屈于誤解、寂寞的生存狀態,并認為這是偉大的。很顯然,作者如果沒有對于身世的深刻體驗,是寫不了這樣的散文的。《月跡》也是賈平凹的散文名篇。如果說《丑石》的目標是刻畫一個形象,那么,《月跡》就是要創造一個意境,一個境界,一個純凈透明的世界。這個被月亮照徹的世界,像現實,又像是夢境;時間好像就發生在昨天晚,卻又好像在幾千幾萬年前。總之,這個境界是超時間、超空間的。生活在大都市的人,對這個境界是向往的。這里不僅是大自然,一塵不染,而且還猶如仙境,猶如一個純粹審美的世界。古往今來,寫過月亮和月色的詩人、散文家是不可勝數的,然而,賈平凹在這里確有自己的創新。在這片月色里,除了老人,就是小孩,此外就是月里的嫦娥。透明的夜,天真的人,童話的氛圍,還有神話的親切,這就構成了奇異的境界。《月跡》是一個小小的文學奇跡,它的成就說明,賈平凹是把寫詩文當作藝術創造來進行的。可以說《月跡》也是一個象征,它象征作者純凈透明、寧靜幽遠的心境,象征著他永恒的一片童心。
上一篇:《賀敬之·放歌集》原文|主題|賞析|概要
下一篇:《賈平凹·浮躁》原文|主題|賞析|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