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名作《林燿德·你不了解我的哀愁是怎樣一回事》原文|主題|賞析|概要
作者簡介 林燿德,臺灣當代青年詩人,原名林耀德。1962年生于臺北。1985年畢業于輔仁大學法律系。后到軍隊去服兵役,曾獲過第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屆國軍文藝金像獎。現與友人合作尚書文化出版社,出版各種文藝叢書。林燿德是80年代臺灣都市文學的倡導者和實踐者,反寫實主義陣營的健將,也是臺灣當代較具爭議性的青年作家。主要著作有《銀碗盛雪》(洪范版),《都市終端機》(書林版)等詩集;以及評論集《一九四九以后》(爾雅版)、《不安海域》(師苑版);散文集《一座城市的身世》(時報版);小說集《雙星浮沉錄》、《惡地形》(希代版) 等多種。
內容概要
四十五度的自然光
——商業攝影實例示范
建筑家的眼睛/度量精確如尺/在蔚藍的晴空下/切/割/空/間 攝影家的心靈/焦距伸縮自如/在漆黑的暗房里/剪/接/現/實 如果誰有建筑家的眼睛/又有攝影家的心靈,誰/就可以聽到: /巴洛可格式的呢喃/后現代裝飾的呼吸/那叮叮當當的音樂廳/那轟轟烈烈的博物館/那靜靜默默的大教堂/那哼哼哈哈的小旅舍/整齊的窗戶是音符/參差的招牌是音符/渾圓的穹頂是音符/筆直的廊柱是音符 每一寸建材都是一枚音符/每一棟建筑都被標上音階 切割具象的畫面/剪接抽象的音樂/用建筑家的眼睛/和攝影家的心靈/用四十五度的自然光/匯聚我們回轉的思考/讓這些/活生生/呢喃著/的建筑/從寫意的相紙中/躍出/玻璃般/透明/清脆/千光匯聚/共軛共生/的人間構圖/從寫實的掩體下/躍出/電子般/閃爍/立體/八面回轉/唯心唯識/的世界造型
林家花園
——文化建設新探
花窗欞 池塘暖碧/紅雕欄 殘月映春/屬于你 的時空已崩陷在歷史教科書里/至于夢 夢值七彩…… 靜靜你 閑臥水泥叢林中/是不是 昨夜太短 永不磨損的歷史/永不褪色的夢/只有不耐風的/老主人的腳印/逐漸 凋疏 陽光下 周圍的洋房/衛士般俯瞰你的春睡/卻擋不住市井無賴/一張門票就舞透你的香肌
游戲規則
——你們一度也是兒童
人間游樂場里/顏色亮麗/圖案新奇/孩子們可知/游戲的規則/童年時 跳啊跳/跳過那些微笑的圓圈/ 踩啊踩/ 踩過那些興奮的方格/ 跳一步/長一時/踩一腳/大一分/歲月的流轉/是一條商量也商量不得的/游戲規則/數字堆疊起過去/幾何規劃出未來/踏下腳步的剎那/勝利與失敗/兩個調皮神都已/偷偷/睜眼
戰后
戰后/宣告和平的消息跌成一陣落磐/壓碎了我疲軟的脊髓/失落和挫折開綻成心室里的黑色花圃/我所信仰的戰爭就這樣悄悄的腐朽?/不給我一聲告別/為了生存而殺戮/勝利降臨/我卻遺失了自己/是這場戰爭太長/或者我早已陣亡/失去戰爭/我也淪喪一切/卸下戎裝/我開始 痛恨和平/ 痛恨失血的地球/ 痛恨沒有槍聲的歲月/ 痛恨不再設防的街道與城垣/痛恨僅僅應該留駐在期待中的勝利
你不了解我的哀愁是怎樣一回事
你不了解我的哀愁是怎樣一回事。/當你披紗的裸身 海一般起伏 沉睡……/我的胸膛緩緩裂開/滾出系上動脈的心臟/分叉的舌,許多尾/蜥蜴唏噓著自我溢血的七竅爬出。/在你靜好的夢中/:一男子/垂直落江/ 手勢/ 在水面/ 開綻/兩朵樂觀向上的/ 曇花/。已來不及了/當你蘇醒/我的笑靨正浸入血泊/很是甜美/最后一只猶疑不決的蜥蜴仍然/停佇我的額上/將它多鱗甲的頸部僵硬地伸向你的發際蜥蜴是不會笑的/記得我曾經告訴你 告訴你: /你不了解我的哀愁是怎樣一回事。
輕輕捧起我沾血的臉龐舔干赤色的漬跡/你依舊卸下薄紗依戀著男子的肉體/ 用閃爍的目光審視我尊貴的額頭/ 用暖和的乳房熨平我起伏的腹肌/ 用濕潤的毛發磨挱我堅實的膝蓋/ 用匍匐的肢體朝拜我受傷的靈魂/但是/你不了解我的哀愁是怎樣一回事。最后一只蜥蜴已經悄悄隱遁/不管它們逃避到那里/沒有顏面神經的頭顱上/都有一個寬闊無際的天空/找不到陰影的荒野上/它們時而心疼地聚集/交疊唇瓣/在烈日下吸吮彼此逐漸干涸的唾液……/記得我曾經告訴你/告訴你……/你不了解我的哀愁是怎樣一回事。(一男子垂直落江手勢在水面開綻兩朵樂觀向上的曇花……) 睜眼閉眼,開啟之際/沒有光,的世界消融又蘇醒/我只不過是一顆陌,生的鑲鉆/如此悲,涼地嵌在你發梢/ 啊親愛的女子 離開以前/在你徐緩的呼吸里呼吸著最后的甜蜜/ 靜靜看著靜靜的胴體靜靜翻覆/ 我自始了悟離合的生態/所有的蜥蜴逃走之后/交配的季節逝去/為何我們注定是獨居的族類/沉悶的空氣/僵固的視界/我的爪痕……
你不了解我的哀愁是怎樣一回事
作品鑒賞 林燿德詩集《你不了解我的哀愁是怎樣一回事》,內收詩人1977—1988年十二年間的精品五十篇,從這里可以看到他詩創作的發展軌跡。林燿德的詩,結構繁復龐大而精致入微,音樂與圖象交織演出;主題廣博,自都市男女深層心理的錯綜分析迄宮廷政治的推演諷刺,已創出現代詩的新感性和新知性,顯現了巨視與微視兼備的宇宙觀。臺灣評論家白靈認為他的襟懷里始終有四大主題交相作戰,彼此時深時淺地流動:星球、戰爭、都市、性,這些可說是他詩結構的四根梁柱,但又能互相移位、搭疊,彼此具有滲透性:或可將這稱為主題間的相互模仿,這種手法可說是林燿德詩作結構上的最大特色。彼此競相隱喻互援,以大喻小,以小喻大,虛虛實實,乃能造成其獨具的廣度和深度。林燿德的詩全面地暴露出詩與都市、符征與符旨之間微妙的辯證關系,將內在現實、外部現實與客觀世界的聯系,有機地呈現于正文之中。他發掘了當代集體無意識的被壓抑領域,并且以純熟的藝術手法支撐住他龐大的思維體系。香港著名作家劉以鬯認為,讀林燿德的詩,有時會產生這樣的感覺:走入鏡子,站定,掉轉身,睜大眼睛凝視,鏡子外邊的景物全部是陌生的。他的詩充滿創意。他縱然站在“夢境邊緣”,仍能分辨“預言”或“記憶”,“明天”或“昨天”。林燿德是一架“冷靜的電腦”,他喜歡思考這個行方不明的時代。讀他的詩,會發現自己處身于近似電腦的境界,在走向EXIT之前,應該在另一種神奇中尋找樂趣。臺灣詩人羅門認為,很明顯的,林燿德從現代藝術早期偏重于觀念性的“達達”,跨進后現代藝術偏向于實踐性、更形自由的“超達達”情況。在詩中他對于已固定的存在,進行徹底與全面性的解構。林燿德的詩除少數還流露出較富于感知面與“溫”度的抒情色調,其它作品大多是——緣自深層意識,偏向于理性、知性與智性的思考方式,可說是高溫冷卻后的感性與探本溯源的慧悟所結合而成的存在體。羅門希望林燿德,在向內外擴張、趨于宏大繁復的創作精神架構中,繼續加強藝術表現上的“拼湊”、“組合”與“整化”等三種模式中的“整化”模式之運作功能,以達成整個作品有秩序與層次感的結構系統。《你不了解我的哀愁是怎樣一回事》一詩與這本詩集同題,它的含義也許是說,在現代社會生活里,肉體的熟悉彌補不了感情的陌生,現代靈魂的創傷無法救治,這就是現代“離合的生態”:“性”的開放并沒有改變與提高人際關系。《四十五度的自然光》的含義,可說是新一代的藝術家或詩人,可以從建筑師的“切割空間”、從攝影家的“剪接現實”深得啟發,從這里找到解構和重建藝術空間的方法。詩人希望用這樣的方法,讓文學藝術詩歌創作從寫實的掩體下躍出,用心靈和見解,重構電子般閃爍的、立體的、八面回轉的世界造型。《林家花園》毫不留情地諷刺懷舊情緒和懷舊思想。詩人從文化建設的角度來思考,然而得出的結論與給人的啟示,是更高、更深刻和更廣闊的。《游戲規則》這樣的詩,在林耀德一向寫得十分深奧和繁復的作品中間,是罕見的。跳過微笑的圓圈,踩過興奮的方格,這樣純凈的詩句,讓我們看到詩人的童心——這童心幾乎被過分復雜的思維摧毀了。在“踏下腳步的剎那”,如果太在乎“勝利與失敗”,那就會失去歡笑與興奮。《戰后》是林燿德關于戰爭題材詩中比較淺顯的一首,寫戰爭的悖論:為了生存而殺戮,勝利降臨卻遺失了自己;戰爭有生命危險,而失去戰爭戰士也淪喪一切。然而,痛恨和平卻大錯特錯了,戰士可以轉業嘛。詩人在這里實際上嘲笑了對于戰爭有癮的人,譏諷經歷戰爭而留戀戰爭的變態者。我們以上提到的幾首詩,可以說是林燿德最容易讀懂的詩; 其它的詩,就比較深奧了。
上一篇:《林海音·城南舊事》原文|主題|賞析|概要
下一篇:《格非·迷舟》原文|主題|賞析|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