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名作《李準·不能走那條路》原文|主題|賞析|概要
作者簡介 1928年出生于河南省洛陽縣的一個農村。少年時僅上過一年初中,因家庭經濟困難輟學,進鹽棧當過學徒。1945年在他父親辦的郵政代辦所謀得差使。1948年洛陽解放,做過銀行職員和干部文化學校的語文教師。50年代初開始從事文學創作。1953年11月在《河南日報》發表第一篇短篇小說《不能走那條路》,曾被全國40余家報刊轉載,被認為是那時表現農村生活的比較好的小說之一。1954年下農村落戶當農民。1955年開始從事專業創作。1959年他編劇的電影《老兵新傳》被評為國慶10周年優秀影片,并榮獲1959年莫斯科國際電影節銀質獎。1960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發表短篇小說《李雙雙小傳》,引起廣泛的注意和好評。“文化大革命”前,他寫了近50篇小說,曾出版過《不能走那條路》、《蘆花放白的時候》、《夜走駱駝嶺》、《李雙雙小傳》、《車輪的轍印》等短篇小說集和中篇小說《冰化雪消》,以及電影劇本《老兵新傳》、《李雙雙》、《龍馬精神》等十幾部。此外還有話劇、戲曲、散文等作品。1969年被下放農村勞動。1973年回鄭州。1977年發表電影劇本《大河奔流》,1979年至1985年出版長篇小說《黃河東流去》,獲第二屆茅盾文學獎。他熱愛農村,曾多次下鄉“落戶”當“農民”,體驗生活,比較熟悉了解農民的思想感情、生活和語言。他的作品大多取材于農村,反映農村的革命運動,通過對農村生活的描繪,歌頌黨,歌頌社會主義,歌頌新人新事。其作品特點,善于運用白描手法,構思新穎、情節生動、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人物的語言性格化,具有清新、明朗、自然和幽默感,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時代感。現為中國作協主席團委員。
內容概要 這幾天,人人都在談論著張拴賣地的事情了。張拴本來日子倒也能過,土改后分了十幾畝地,要不是胡搗騰牲口,地種好,糧食也足夠吃。可是他不好好種地,偏想做牲口買賣,買賣沒做好,倒欠下他妻妹夫幾十萬元的帳。債主還見天來要帳。張拴是個小農戶,經不起這波折,無論怎樣打算也過不去這一關。他心一橫:賣地!賣“一桿旗”。這“一桿旗”是村子里頭一份好地,人見人愛。張拴咬牙賣這塊地,想一是好賣,二是這二畝地能賣一百多萬,剩下的錢還能再出去撈一把。村里人都猜測著誰能買地,最后猜到宋老定身上。都知道他這兩年翻過來了,二兒子東林又是個木匠,每月匯來幾十萬。老定又早就吵著要置幾畝業。可是有人不相信,因為他大兒子東山是個共產黨員。宋老定今年一連接到東林8封掛號信,一封一封里都有錢。這可把他愁住了,他一輩子沒穿過一雙洋襪子,可是也舍不得買;給地里上肥料,豆餅也舍不得買;互助組打井他不肯出錢;他老婆為了女兒有孕,問他要了幾百回錢也不給。他只是把錢攢著又攢,預備將來能買地。一聽說張拴要賣“一桿旗”地,就像他先前娶媳婦時花轎到門口那一會兒一樣,心里又急又高興,東跑西跑地打聽著。東山得知父親的心思后表示反對,還告訴老定說張拴的地不賣了,他已經答應借給張拴50萬塊錢。他不能眼看著人家破產。宋老定一聽,氣得火冒三丈,他不明白兒子竟不能理解做爹的心思,莊稼人看重的就是土地,他買地還不是為了子孫后代!父子倆一鬧氣,急壞了東山媳婦秀蘭,她勸導東山要和父親多接近,從思想上慢慢開導他,不能太生硬。東山聽了挺服氣。第二天,宋老定就去找王老三,想讓他幫著攛掇攛掇張拴。王老三解放前給地主當過帳房,是個溜尖耍滑的人物,過去理都不理宋老定,現在看見村里群眾挺擁護東山,見了老定就格外親熱、格外巴結。他誘勸老定買下地,再雇個長工,晚年享享清福。老定經他一說有些心動,但又一想自己過去當長工的時候,王老三給地主買地也是這股子勁,心頭就泛上一股惡氣。幻覺中似乎看見了張拴的那一群孩子,一個個都瘦得皮包骨頭,向他跑來。他急忙踮著腳走到家里,聽見秀蘭正對婆婆說,現在有了合作社,不用公公為他們打算。宋老定氣得飯也不吃,謊稱要到集上吃肉去。跑到集上,他卻只吃了一碗豆腐湯煮饃。傍晚,東山開完黨支部會議回來,主動找爹爹和解,見他還固執著,便調轉話頭,從莊稼引到解放前宋家的貧困史,使宋老定自己明白了新舊的對比。東山語重心長地說:“咱不能走地主走的那一條路。”宋老定腦子里亂得很。他想著千說萬說還是多幾畝土地算事。以后東林們分家時,一個人能分一二十畝地多好。孫子們早晚提起來說時:“經我爺手買了多少地!”他們也知道他爺爺是“置業手”。他又想起王老三說的: “過年一季麥就把一多半本撈回來了!”誰嫌地多!況且這是買“一桿旗”這塊地,全村頭一份好地,不能錯過這機會。他想著想著,便一直走到“一桿旗”地里。他被這黑油油的土地吸引著,看四下沒人,就沿著地邊走起來,想步步看這塊地究竟還有二畝四分沒有。他猛地看見了張拴他爹的墳。張拴的爹是解放前一年死的,耍了一輩子扁擔,臨死時還沒有一份地能埋葬自己。張拴把他爹的棺材在破窯里放了兩年,一直到土改后才算把他埋到這塊地里。老定想起張拴他爹的悲慘結局,又想起自己解放前受的苦,眼淚直想往外涌,沒量完地就趕快回村子去了。在村頭碰見長山老頭正推著兩米布袋麥要給張拴送去,借給他去供銷社賣了買葦子織席還帳。長山說這麥子放在家里也不急用,他又不預備買地。老定聽了,臉刷地一下紅了。晚飯后,張拴來找東山,聽說他不在,就慌里慌張地走了。宋老定很是納悶。不一會兒,東山和張拴一同來了,兩人徑去東山屋里說話。老定悄悄地赤著腳立在院里窗子下聽他們談話。張拴說他決定照東山說的辦,不賣地。打幾個月席,以后好好種地。還說長山伯已經借給他五斗麥,信貸社答應借給他20萬,現在就看東山這里能不能再借給他二三十萬。東山說他爹總是打不通思想,他也不想讓爹爹生氣,老人家受了一輩子苦,弄幾個錢自然金貴。他預備把互助組的人召集起來說說,發動大家一起來幫助張拴。張拴十分感動,又寬慰東山說:“誰也知道你有個糊涂爹,不會怪你。”東山說他爹這二年其實也有轉變,經他勸導,他爹已經不再要買地了,就只是怕借錢這事張風。張拴也說他知道老定叔是直心人,過去也給地主劃過十字,知道賣地的苦滋味……一席話,聽得外邊的宋老定熱淚盈眶。第二天,宋老定大清早就起來去地里找東山,他準備和東山商量一下,決定先在下凹地頭打一眼井,秋后再裝一部水車。他恰巧碰見張拴由對面走來。他正想上去打招呼,張拴好像故意回避似地急忙拐到高粱地里。“張拴!張拴!我有話要和你說!”他大聲喊著,張拴只得從地里走出來。老定說: “后晌到我家給你30萬塊錢!”“借給我的?”張拴瞪著眼睛吃驚地問。“不借給你難道我還想買地!你記住:以后要好好地下勁種地,要不,連誰你都對不住!”他說罷,就一直朝東一步一步迎著太陽走去。
作品鑒賞 這篇小說描寫了一個雖然參加了互助組,但仍抱著舊思想的農民宋老定企圖買地,卻由于遭到身為共產黨員的兒子東山及社會輿論的反對而轉變主意的故事,反映了解放初期我國農村生活中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條道路的斗爭。由于它是當代小說創作中最早觸及農村兩條道路斗爭的作品,發表后,“立刻受到了讀者、尤其是中南及河南文藝界領導方面的重視和推崇。”除了在《人民日報》等全國四、五十個報刊轉載外,還被改編成話劇、梆子、墜子、連環畫等,在群眾中廣泛流傳,對推動農村社會主義革命的開展,起了很大的宣傳作用。雖然文藝界對這篇作品還有過爭論,如李琮的《〈不能走那條路〉及其批評》和康濯的“評《〈不能走那條路〉及其批評》”,但大多在整體上均給以肯定。認為作者對主要人物宋老定的描寫是比較真實、生動和具有特征的。李準從小生長在河南農村,對農村生活十分熟悉。他“能夠從生活出發,準確地把握住人物基本的思想性格,一方面細致地描繪了宋老定作為小生產者一心想當‘置業手’,追求發家致富的心理狀態;另一方面,又注意刻畫出他畢竟是個受苦人,勤勞儉樸、正直善良,富有階級同情心。這種以后者為主導因素的矛盾性格,加以共產黨員、兒子東山的反復幫助和周圍群眾的影響、教育,終于使他醒悟過來,‘一步一步地迎著太陽走去’。”關于宋老定的幾個細節描寫都很有特色,如當他因聽到媳婦秀蘭和婆婆的談話而生氣時說:“我要到集上吃肉哩!”“我給誰省哩,我把八股套繩都打斷了,還落不下好!”“他確實到集上吃了一頓。不過他沒有吃肉,他只吃了一碗豆腐湯煮饃。”又如他偷偷步量張拴的地看看有沒有足夠的畝數這一段描寫,都極生動形象地展示了宋老定這個人物的內心世界。其人物語言也極富有個性,切合人物的性格特征。使人讀來如見其人,如聞其聲。與宋老定相比較,東山這個共產黨員的形象顯得較單薄。雖不乏一些真實的生活氣息,但主要是講一般的道理,缺少深刻細致的心理描寫及行動。給人以平面感。這是由于作者“還沒有鉆到這個人物的靈魂深處,對于這個人物還缺乏較深刻的理解。”在故事結構上也受了單線條發展的限制,未能概括更豐富的生活內容。這是李準早期創作的明顯弱點。李準在談他的創作體會時說:“這篇小說中用的是豫西口頭語,我很喜歡這種語言,它是那樣的精練、生動而又能準確地表達思想感情,我也經過選擇,并不敢把只有當地人才懂的方言搬上去。我覺得我用這種語言,也是我平常的語言。……我也不用長的句子,不用長的附加語。當然,在語言上我的功夫還不夠,這篇小說中有些語言還嫌‘文’了些,有些語言還不準確、生動有力。”一段話可以說是對這篇小說語言比較公允的評價。
上一篇:《朱西寧·鐵漿》原文|主題|賞析|概要
下一篇:《李準·黃河東流去》原文|主題|賞析|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