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勝是明代馮夢龍編纂的擬話本《警世通言》第十六卷《小夫人金錢贈年少》一書中的男主人公。
張勝年紀三十多歲,生性忠厚本分。他自小便隨其父生活在張員外家,長大成人后又在員外家幫忙干活十多年,由于舉家衣食皆靠員外賜與,因此他對員外家也格外盡心竭力、勤謹賣力。小夫人因不滿意于與張員外的婚姻,自從第一次見過張主管后,便對他一見傾心,在分發給他賞錢的時候就對他異常開恩,給張勝的是十文金錢,給另一位主管李慶的卻是十文銀錢。當晚,張勝在店鋪當值時,小夫人又喚人給他送來五十兩大銀和一包衣服。張勝乃忠厚謹嚴之人,無故得了這許多東西,沒有欣喜,心中反覺不踏實,第二天回家便把此事告訴了母親。母親也感覺此事蹊蹺不妥,唯恐張勝惹是招非,便叮囑他裝病不再去員外家干活。張勝自己也沒更好的主意,且又極孝順母親,一切便依從其母的安排,采取回避的辦法,從此一再推病閉門不出。然而坐吃山空,一個多月后張勝便手頭拮據,花銷幾乎要斷絕了。他在母親的指導下,又準備繼承父業,干些胭脂絨線的買賣。在這一連串發生的事中,張勝皆是被動而為,并未顯現出自己的主見與心向。
時值元宵佳節,張勝征得母親的同意,與相識朋友王二哥作伴去賞燈游玩。不料路上走丟了王二哥,張勝獨自一人鬼使神差地又走到張員外的門前。他不看便罷,一看門上手榜,便“唬得目睜口呆,罔知所措”,原來張員外家已因罪被官府抄封。張勝未及讀完手榜,便被一人大喝嚇跑。急急奔走間又被一人呼喚請到一家酒店,原以為是王二哥在等他喝酒,進去后才知是小夫人在恭候他。此刻的小夫人衣裝不整,頭發蓬松,她向張勝講述了員外因燒煅假銀事犯被抓,家產全被查封以及自己無家可歸之事,央求張勝看在往日情分收留自己。張勝過去之所以不再去員外家干活就是怕與小夫人接觸多惹禍,今日又撞在一塊,因此他一口拒絕,提出了兩條不能這樣做的理由:一是家中母親嚴謹,二是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要避嫌。俗話說“言為心聲”,這兩條理由皆是符合當時的封建禮教、符合當時的社會道德規范的,體現出張勝一定的擔憂與考慮,但卻體現不出張勝自己的真實態度??梢哉f,強大的封建社會道德規范和禮教如同重重壁障,把張勝的全部心性情感都禁錮在內,輕易是不會流露出來的。
幸而小夫人既知情達理,又善解人意,她知道張勝不光有避嫌的考慮,內心深處免不了還會有實際生活問題的擔憂,她便取出一串數珠,告訴張勝這件寶物可做盤費,并不需要張勝負擔自己的生活。張勝眼見那珠“顆顆大如雞豆子,明光燦爛”禁不住喝采贊美,他口氣轉活,態度發生了變化,同意回家請示自己的母親并最終把小夫人接至自己的家中安歇。此處張勝心態的轉變,真實而又細微。它并不是因為先前自己提出的那兩條理由被解除打消而發生改變的,而是由于有了生活盤纏、物質依賴,這對于張勝這樣經濟并不殷實的人家來說乃是至關重要的。因為有了寶珠也才有了賴以生活的本錢和接納小夫人的依據。從此便可看出,張勝先前的推辭,既有礙于“理”的考慮,也有更深層的經濟負擔的思謀,不過這第二層考慮是不便對人啟齒的。可見張勝亦非一味忠厚之人,他畢竟是做生意的出身,頭腦仍是活泛的,應對事情的能力并不差。
自從小夫人住進張勝家后,她時常來糾纏張勝,這對張勝是一個最嚴峻的考驗,他畢竟已年過三十尚未婚娶,面對的又是一位年輕美貌唾手可得的女子。怎奈張勝“心堅似鐵,只以主母相待,并不及亂”。此處是小說最重要最關鍵的地方,因為作者之所以要描寫張勝這樣的平民小人物,最終目的就是要寫出張勝這種超凡的心態與行為。但小說在此卻戛然而止,可謂惜墨如金,只用上述寥寥數語來表達,并不再作任何具體細致的渲染描繪,它反而收到了一字千金、此時無聲勝有聲的神奇功效。
如此一直到清明節張勝外出游玩,碰上蓬頭垢面,臉上被刺了金印的主人張員外,詢問起緣由,才知王招宣府自遺失了一串西珠數珠,便四處尋找,最后把張員外抓去毒棍拷問,拘禁入監,小夫人因偷盜事發自縊身亡,此事才暫停追尋的前后經過。張勝此后才弄清了這個一直在自己家居住,屢次來糾纏自己的原來是小夫人不散的陰魂。他把自己的奇異經歷全部一一告訴了員外,并把數珠取出交納,協助員外澄清是非重振家業。
全篇著力塑造了忠厚志誠的張勝這一藝術形象,作者顯然是想借歌頌立心志誠,見色不亂,以致全身遠害“超然無累”, “鬼禍人非兩不侵”的張勝來給世人樹立一種效仿的楷模。他希望“世人勿但以故事閱傳奇,直把作一具青銅,朝夕照自家面孔可矣” (馮夢龍: 《酒家傭》傳奇序中語)。然而由于張勝其人先只是被動地躲避小夫人的真誠追求,后來面對小夫人陰魂的糾纏引誘,仍只是恪守名分,以主母之禮相待,堅決不沾,他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符合封建倫理道德的要求,都出自社會禮儀的浸染。他過于循規蹈矩、安分守己,以至或多或少地流露出某種愚忠愚義愚信的氣息,故這一人物形象雖讓人感覺他的言行確實不易,有類古代坐懷不亂的柳下惠之風,但卻很難讓人感覺喜愛,更不可能引起今天讀者的敬佩和贊美。張勝畢竟太缺少自己真性情的流露了,我們從他的所有言行中看不到其內心的波瀾起伏,看不見他靈與肉、理與情、欲望與理智的矛盾沖突與激烈拼搏。他的整個心性、情感和言行都被強大的牢不可破的封建道德規范所扭曲、壓抑和異化,傳統的禮儀已深入他的骨髓、血液,最終使他自覺地泯滅和消解了內心的種種欲念,不知不覺地掩埋了自己的真情實感,而表現出無欲無求、律己克己、心安理得,處處服膺與遵從名分禮節。因此這個人物對于廣大讀者來說并不具有多少動人的風采和審美的價值,他反倒具有較大的超過作者那些直截了當地站出來說教,來勸誡警世的教育意義和認識價值。從張勝身上,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當時社會的倫理價值取向和統治思想是如何深深地浸透到每一個社會成員的身心,以至于主宰了張勝這樣下層人物的內心世界,并內化為他心甘情愿自覺追求的一種生存價值。因此,張勝這個人物形象的認識價值遠遠大于他的審美價值。
上一篇:《張繼華》文學人物形象鑒賞|分析|特點
下一篇:《張飛》文學人物形象鑒賞|分析|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