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年七,巴金出版了“一本悲歡離合的苦戲”——《寒夜》,反映抗戰時期國統區小人物們的灰色人生。汪文宣是其中主要人物之一。
汪文宣一家四口人。五十多歲的母親在家照料家務,妻子曾樹生在一家銀行里當職員,其實不過是只“花瓶”,十幾歲的孩子在學校讀書。他自己在一家書店里當校對。在抗戰時期的國統區,這樣的一個四口之家卻難以度日,整年整月地掙扎在貧困之中。生活的竭蹶,又加深了家庭婆媳之間的矛盾,作為兒子,作為丈夫,汪文宣處于十分尷尬而痛苦的境地。他便生活在這樣一個社會、家庭雙重壓力的環境中。
汪文宣早年也是個有理想、有熱情的青年。他讀過大學教育系,不顧有封建思想的母親的反對,與同學曾樹生戀愛,并不舉行結婚儀式便同居。畢業后懷抱著“教育救國”的美好愿望進入社會。但現實卻使他四處碰壁,他們靠自己的努力闖出一條生路的幻想破滅了。在《寒夜》中出現的時候,汪文宣已經銳氣全無,三十多歲的年紀便暮氣沉沉。在飽經人世滄桑后,成了一個安分守己、忍辱偷安的小公務員。他終日愁眉苦臉,因為薪水的微薄實在難以養家糊口。為此,他無可奈何地讓妻子去供職以補貼家用,自己忍受妻子當“花瓶”的感情痛苦。后來,又因病吐血失業,只能讓妻子一人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擔。生活的越發艱窘,又加上因此而來的家庭的難分難解的矛盾、爭吵,更使他倍受精神上的折磨。在這種情況下,他的病很快惡化。正當他病得岌岌可危之際,因戰事影響,銀行內遷,妻子跟著經理要到蘭州去工作,這無疑是雪上加霜。最后,在悲苦、凄涼和對生活的絕望中,汪文宣默默地死去,結束了自己卑微的一生。
這是一個小人物的灰色人生,也是一個小人物的令人同情的悲劇命運。汪文宣的生活和遭遇真實地、典型地反映出那個時代中下層知識分子所受的苦難。作品正是要通過汪文宣的故事,為一代知識分子講話,替那些受人歧視的被埋沒的小公務員們叫屈訴苦,從而揭露那不合理的、黑暗的社會。
汪文宣的形象是生動而豐滿的。他是個毫不引人注目的小人物,但他有是非觀念:并且像一般小人物那樣老實正派。從自己的生活境遇中,他感受到了社會的黑暗和腐敗。在校對一本替當局歌功頌德的著作時,看到作者吹噓中國如何在進步,人民的生活如何在改善,國民政府又如何關心民生疾苦,他在心中不斷地說“謊話!謊話!”認為是一派違背事實的胡言。汪文宣也不屑于向有權勢者獻媚。對不少人來說,參加書店周主任的祝壽宴會是個拍馬的極好機會。在汪文宣卻是個“義務”,只是孤獨地坐在旁邊,并不向周主任敬酒。他看不慣別人的巴結模樣,聽到那些諛詞就要作嘔。甚至每一秒鐘都在后悔來到這種場合,終于“一個人偷偷地溜走了”。盡管汪文宣屈辱地茍活著,但他沒有下賤,沒有同那批庸俗的人同流合污,沒有喪失應有的良知。這正是汪文宣性格中的主導方面。在社會上,他是個小人物,但個人品格在這些問題上卻不渺小。
在作品中,汪文宣的活動主要是在家庭中展開的。他對待妻子曾樹生的態度同樣顯現出性格中善良、無私、大度的一面。他對妻子的愛情是誠摯的。為了尋找被母親氣得離家出走的妻子,他經受了不少痛苦。戰亂時期,他身患重病,很需有人照料,為了樹生的安全,卻堅決勸她去蘭州,自己留在孤寂與痛苦的深淵中。有次為了祝賀樹生的生日買一塊蛋糕,他拖著重病的身子去上班,以至累得大量吐血。樹生去蘭州后變了心,要與之斷絕夫妻關系,他自己的生命亦快走到盡頭,除了在內心極度痛苦外,表現得寬容、大度,沒有任何責難和抱怨,甚至連病到垂危的信息也不給她透露,為的是不給樹生添麻煩。所有這些,都體現了汪文宣性格中閃光的美點,也是人們憐憫、同情他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是,汪文宣形象的生動與豐滿不僅僅在于作品以細膩的筆觸,富有感情地描繪了這個小人物靈魂優美的一面,而且在于怒其不爭地展示了他軟弱、茍且、不敢與環境抗爭的性格的另一側面。在作品中,汪文宣又是個卑怯的、猥瑣的人。他明明知道“這個世界不是我們這種人的。我們奉公守法,別人升官發財”,然而并不認識造成他及與他同樣命運的人們貧困和不幸的社會原因,至死也不覺悟,不知道向誰要求“公平”。面對不公的待遇,他默不吭聲,逆來順受,仿佛在泥沼中生活的泥鰍,已經習慣于在爛泥中度日,一旦離開便會窒息似的。他只會自怨自艾: “這要怪我沒出息”, “我對不起每個人,應受罰”。
在家庭生活中,汪文宣也顯得窩囊。他既愛母親,又愛妻子。母親因為樹生沒有舉行過正式結婚儀式而不滿。加之樹生每日打扮的花枝招展去作“花瓶”,更引起她的厭憎。她認為這個媳婦既不賢惠,也不孝順,就把她對社會所造成的家庭苦難的怨氣一古腦兒發泄在媳婦身上。樹生也有她自身的苦衷,既要挑起一家四口人的生活擔子,又要受婆婆的冷眼相待,內心還追求著理想的享樂生活。她與婆婆之間的矛盾就其總根源來說是社會壓迫而致,但也包含了封建習俗與資產階級生活方式沖突的內容。汪文宣既覺得母親的話有一定道理,遷就母親的封建思想;又覺得樹生也沒有錯,遷就妻子的資產階級思想。他企圖把這兩者諧調起來。這當然是徒勞的。于是,在無休止的家庭糾紛中,他左右為難,受盡精神上的折磨,但這些畢竟只是個人的瑣事,沒有太大的意義。他的這種痛苦越深,越是反映出他性格的卑怯,而這正同他在社會生活中的怯弱相一致。
汪文宣性格中有美好的一面,有丑陋的一面。作品的高明處就在于把這兩種不同的色澤和諧地調配在同一個形象身上。而且藝木地、辯證地揭示出這一人物形象性格中美好的一面,同時恰恰也是丑陋的一面。他老實、正派、勤勉,同時又正是不敢抗爭、麻木地生活的一種表現形式。他愛母、愛妻,是善良而真摯的,然而又正反映出他的怯弱退讓和生活理想的喪失。這樣,兩種不同的性格特征水乳交融地揉合在一起,活生生地勾勒和描繪出這個在生活重壓下痛苦呻吟而逐漸歸于寂滅的小人物的靈魂,表現出這個小人物的灰色的人生。作為一個藝術典型,汪文宣的形象完全可以同葉圣陶筆下那些舊中國小知識分子如潘先生、倪煥之等人物媲美。
上一篇:《水生嫂》文學人物形象鑒賞|分析|特點
下一篇:《沈小霞》文學人物形象鑒賞|分析|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