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二先生,是清代吳敬梓的長篇諷刺小說《儒林外史》中的人物。
馬二先生,名靜,字純上,浙江處州府人。他身長八尺,形容甚偉,面皮深黑,不多幾根胡子,頭戴方巾,身穿藍直裰,腳下粉底皂靴。長相雖與文弱書生頗異,打扮卻和其他秀才并無二致。
馬二先生篤信科舉,熱衷八股。他很早就進了學,補廩也達二十四年,還曾考過六七個案首,可偏偏時運不濟,科場屢遭失利,依然只是一個窮秀才。盡管如此,他對科舉考試仍然滿懷希望,對八股文章也絲毫未減興趣。不但沉醉于八股文章的寫作,還潛心于八股文章的選批。這跟他對八股科舉制度的透徹認識有關。馬二先生曾一針見血地指出過八股科舉制度的作用和它對廣大士子的吸引力。他說, “舉業二字是從古及今人人必要做的”,原因在于舉業能使人取得富貴功名,如春秋時用“言揚行舉”做官,戰國時以游說做官,漢朝用“賢良方正”開科,唐朝用詩賦取士,宋朝講理學做官,而明朝則以八股文章取士,即使孔夫子“在而今,也要念文章做舉業”,否則,“那個給你官做?”馬二先生可謂是一個頗具歷史眼光的分析家,又可謂是一個現實的清醒者。他不僅順應潮流地去讀八股文章,參加八股科舉考試,還深刻地認識到讀八股文章是封建知識分子在八股科舉制度下獵取功名的必由之路。基于這樣的認識,他自然并不因為科場失意而減少對八股的興趣,反而還成了一個八股科舉制度的積極宣傳家和推行者。一方面,他憑著自己幾十年做八股文章的經驗,選批《三科程墨持運》之類的八股墨卷,為廣大士子提供做八股文章的范例和竅門。另一方面,他又諄諄勸導別人做八股文章和參加八股科舉考試。蘧公孫本來不屑于八股而喜歡詩詞歌賦,馬二先生認識他后,給他大講“舉業二字是從古及今人人必要做”的道理,說得蘧公孫“如夢初醒”,轉而走上了做八股文章的道路。匡超人讀過一些書,是個淳樸少年,在流落杭州的時候,與馬二先生邂逅相遇。馬二先生反復叮囑他“總以文章舉業為主”,諄諄教導他說: “人生世上,除了這事,就沒有第二件可以出頭。不要說算命、拆字是下等,就是教館、作幕,都不是個了局。只是有本事進了學,中了舉人進士,即刻就榮宗耀祖。”所以他告誡匡超人時刻不要忘記讀八股文章, “就是生意不好,奉養不周,也不必介意,總以做文章為主”,甚至大肆渲染八股文章的功效,把它說成是治病的良藥,他說: “那害病的父親,睡在床上,沒有東西吃,果然聽見你念文章的聲氣,他心花開了,分明難過也好過,分明那里疼也不疼了。”簡直可笑之至。但馬二先生是嚴肅的、真誠的。匡超人在馬二先生的這種循循善誘下,一直致力于讀八股文章,最終也中了名秀才。很明顯,自己自覺主動地鉆進枷鎖和鐐銬,還要好心好意地指點和引導別人戴上枷鎖和鐐銬,這就是馬二先生在八股科舉制度下的真實心態,從中反映了封建知識分子在八股科舉制度下的必然命運和無可奈何的悲劇。
幾十年來讀《四書》《五經》,做八股文章和參加八股科舉考試,使馬二先生積累了一套做八股文章的經驗,成了一個八股的里手行家。他認為八股文章“總以理法為主,……大約文章既不可帶注疏氣,尤不可帶詞賦氣。帶注疏氣不過失之于少文采,帶詞賦氣便有礙于圣賢口氣,所以詞賦氣尤在所忌”。這確是熟諳八股文章的行話,既重“理”又重“法”,正是八股文章所講求的。但是,八股的經驗使馬二先生成了秀才,也使馬二先生成了八股選家,卻也使馬二先生變得迂腐、窮酸、枯燥和貧學。他批八股文章,采取的只是《語類》、《或問》幾本書上的所謂“精語”,絕不用“風花雪月”的字樣,以免“壞人心術”。他游覽西湖,美麗的湖光山色,并沒有引起他多大的興趣,他的注意力幾乎都集中在酒店里掛著的透肥的羊肉,柜臺上盤子里盛著的滾熱的蹄子、海參、糟鴨、鮮魚、鍋里煮著的餛飩,蒸籠里蒸著的極大的饅頭。然而又沒有錢買了吃,喉嚨里咽唾沫,只得走進一個面店,十六個錢吃了一碗茶,肚里不飽,又走到間壁一個茶室吃了一碗茶,買了兩個錢處片嚼嚼,顯得極其窮酸。而他碰見女客,則“低著頭走了過去,不曾仰視”。在凈慈寺兩邊走廊上,富貴人家的女客,成群逐隊,里里外外, 來往不絕,馬二先生擠在其中, “身子又長,戴一頂高方巾,一幅烏黑的臉,捵著個肚子,穿著一雙厚底破靴,橫著身子亂跑,只管在人窩子里撞,女人也不看他,他也不看女人,前前后后跑了一交”。茶鋪里一個油頭粉面的女人招呼他喝茶,他卻別轉頭來就走,到間壁一個茶室泡了一碗茶。可見馬二先生講究所謂的操守已到了何等可笑的程度。至于馬二先生看到仁宗皇帝的御書竟然嚇了一跳,慌忙整整頭巾,理理寶藍直裰,在靴桶內拿出一把扇子當笏板,恭恭敬敬朝著樓上揚塵舞蹈拜了五拜,以及看見吳相國伍子胥之廟,也趕忙作了個揖等等,也反映了他的迂腐。這個迂腐窮酸的馬二先生又是驚人的貧學,他連李清照、蘇若蘭、朱淑貞這些才女的名字都不知道,只能“料想不是管功名的了”;贊嘆西湖風景,也只能引用《中庸》中數語。所有這些,無疑都是馬二先生熱衷八股科舉的必然結果,令人可悲可嘆,同時也反映了八股科舉制度對廣大知識分子的戕害。
馬二先生雖然迂腐窮酸和貧學,但為人忠厚,頗有古道熱腸和長者風度。他和蘧公孫、匡超人都是萍水相逢,卻都結為“性命之交”,熱心地予以指點和濟助。蘧公孫的欽贓枕箱被私奔的丫頭供出,差役乘機對蘧公孫敲詐勒索。馬二先生雖然與蘧公孫結識不久,但他自以為“眼睜睜看他有事,不能替他掩下來,這就不成個朋友了”,于是馬二先生與差役百般商量,不僅一口推說蘧公孫不在家,甚至拿出了自己辛辛苦苦選書才掙來的全部選金贖回了欽贓,替蘧公孫免除了一場天大的災禍。這對清貧的馬二先生來說多么的難能可貴,難怪蘧公孫得知后十分感動,由衷地稱贊道:“象這樣的才是斯文骨肉朋友,有意氣,有肝膽,相與了這樣正人君子,也不枉了!”尤為可貴的是,馬二先生并沒有因為自己為朋友除厄解災而要求報償,他向蘧公孫聲明他的舉動純粹“為朋友上一時激于意氣”,并不要蘧公孫還銀子。第二天,又辭別了蘧公孫往杭州去,推辭了蘧公孫的挽留和餞行酒席。馬二先生和匡超人的交往也是這樣。他跟匡超人在西湖邊上邂逅相識,見他流落在外孤苦伶仃,又十分勤學孝順,便收拾飯給他吃,勉勵他讀書上進,還傳授他做八股文章的虛實反正、吞吐含蓄之法。不僅如此,馬二先生還拿出十兩銀子贈送給匡超人,以作回家盤費和奉養父母之用,又尋出一件舊棉襖和一雙鞋給他御寒,甚至同意年齡僅二十四歲的匡超人的建議,與他結拜為兄弟。馬二先生補廩已有二十四年,以年齡、學識和恩德都可作為匡超人的老師,但他卻絕不介意,可謂忠厚之至。就是馬二先生被假神仙洪憨仙欺騙了,他也說: “他虧負了我甚么,我到底該感激他”,所以在洪憨仙病死后,他還從洪憨仙為了騙取他信任而贈送的銀子中拿出十兩銀子替他料理完了后事。
馬二先生在小說中是一個很重要的人物,他代表了封建知識分子在八股科舉制度影響下的一種類型。馬二先生不僅自己篤信科舉,熱衷八股,還勸導別人去走八股科舉考試的道路。他雖然迂腐窮酸和貧學,卻又十分忠厚,頗有古道熱腸和長者風度。作者對這個人物既有肯定,也有諷刺,絕沒有把他作為反面人物看待。所以,在大祭泰伯祠時,作者讓馬二先生擔任了三獻,在最后一回“神宗帝下詔旌賢”中,馬二先生作為儒修排位在二甲第三名。
據考證,馬二先生是作者以其好友馮粹中為原型的,可見馬二先生這個人物來源于生活,所以,小說把他塑造得那么真實可信,也就自然在情理之中了。
上一篇:《青鳳》文學人物形象鑒賞|分析|特點
下一篇:《馬士英》文學人物形象鑒賞|分析|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