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遜是羅貫中《三國演義》中足智多謀的典型形象之一。他“身長八尺,而如美玉”,是一個年少英俊、深通兵法、富于謀略的大將式的書生。
“滄海橫流,方顯出英雄本色”。小說通過陸遜于關系重大的兩次著名戰役中表現的描寫,在氣勢磅礴的巨幅戰爭風云圖卷中,凸現了這位風流儒雅,熟諳韜略的統帥形象。
荊州之役,陸遜初露鋒芒。當日關羽率大軍北進,擒于禁、斬龐德,樊城被圍,危在旦夕。曹操聞報大驚,慌忙聚文武百官欲謀遷都。司馬懿諫阻,并獻計使人去東吳陳說利害,讓孫權起兵斷蜀軍后路。吳將呂蒙受命利用關羽出兵樊城之際襲取荊州。可是沿江上下,或二十里,或三十里,高阜處各有烽火臺。又聞荊州軍馬整肅,預有準備。呂蒙無計可施,便托病不出。陸遜敏銳地看出其中之詐,來見呂蒙, “果然而無病色”,微笑著指出他的心病。蒙驚嘆: “如見我肺腑”。陸遜獻計曰:“云長倚恃英雄,自料無敵,所慮者惟將軍耳。將軍乘此機會,托疾辭職,以陸口之任讓之他人,使他人卑辭贊美關公,以驕其心,彼必盡撤荊州之兵,以向樊城。若荊州無備,用一旅之師,別出奇計以襲之,則荊州在掌握之中矣。”這成了其后荊州之戰的藍本。其洞幽燭微、謀略過人,已見端倪。
后陸遜被委派接任呂蒙之職。他連夜往陸口,修書一封,準備了名馬、異錦、酒禮等物遣使赍赴樊城見關公。關公聞報東吳用“未有遠名”的孺子為將,又見來書言詞極其卑謹, “仰面大笑”,于是無復有憂江東之意,而撤荊州大半兵赴樊城聽調。關羽果然中了陸遜的調兵之計,吳軍乘虛而入,攻占了荊州。關公腹背受敵,多面作戰,終因寡不敵眾而被俘遇害。
荊州一役,魏圍得解、吳得舊地、蜀受重創,對鼎足之三方都產生了重要影響。作為這次戰役的幕后總導演陸遜,他所表現的足智多謀給人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盡管在荊州一役中陸遜已有不凡的表現,但他的真正出場是在其后不久的彝陵之戰中。在這次著名的戰斗中,陸遜盡展雄才。他的性格形象得到更充分完美的顯現。
劉備因情同手足的關、張二人先后死難,于是大起兵卒進擊東吳,以復仇雪恨。 “殺的那吳軍尸橫遍野,血流成河”, “江南之人盡皆膽裂,日夜號哭”。孫吳求助于曹魏,可曹丕卻不肯出兵,只是隔岸觀火,等著坐收漁利。無奈東吳只得派出沙場宿將奮力抵抗,可是又屢屢失敗,潰不成軍。最后吳王再次屈辱求和,將刺殺張飛的范強、張達二人連同張飛首級一并送交蜀漢,并表示荊州也將交還。然而這一切皆不能使氣勢正盛的蜀軍罷退。就在東吳上下一籌莫展、束手待斃、國家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陸遜由于闞澤的舉薦,再次擔當抗蜀的重任。在嚴峻的軍事形勢面前,陸遜十分沉著冷靜,表現出一個優秀軍事指揮者的杰出才能。他嚴令諸軍堅守,不準出戰,并親歷諸關隘口,撫慰將士。蜀軍屢屢搦戰,不見反應,將移寨于山林。劉備乘機暗置埋伏,準備迎頭痛擊東吳追兵,左右贊之為神機妙算。陸遜很快識破劉備的詭計,制止了躍躍欲試、準備掩擊的諸將。三日后果見大隊蜀兵自山谷中撤出, “吳兵見了,盡皆膽裂”。此正是“三分自是多英俊,又顯江南陸遜高”。
蜀軍為避炎熱,全數退入林木茂盛之處。陸遜早已成竹于胸的反攻奇計開始實施。他命水軍用船裝載茅草,韓當引一軍攻江北岸,周泰引一軍攻江南岸。每人手執茅草一把,內藏硫磺焰硝,各帶火種,但到蜀營,順風舉火。風急火緊,樹木皆著。蜀軍大亂,自相踐踏,死傷無數。陸遜又引兵沖進劉備營中,盡情廝殺。慌亂中劉備狼狽逃往白帝城,吳軍大獲全勝。
螳螂捕蟬,黃雀在后。陸遜深明個中道理,他全局在胸,富有遠見卓識,并沒有乘勝追擊兵敗勢窮的劉備,而下了班師令。因其預料奸詐的曹魏會在吳軍追趕蜀兵之際乘虛來襲。果然退兵未及二日,三處人來報:曹魏三路兵馬來犯!這再一次反映了陸遜的料事如神。后遜巧施伏擊計,率軍狠狠打擊了進犯的魏軍。
彝陵之戰,陸遜一舉反敗為勝,轉為危安。小說作者運用對比、反襯等手法,對陸遜進行了熱情的歌頌。軍中諸將屢敗與陸遜出戰一舉獲勝形成強烈對比;東吳上下及蜀劉備的輕視反襯了陸遜穩操勝券、氣概恢宏的大將風度;韓當等諸將的性急淺識襯托了陸遜的智慧超群、老謀深算。陸遜的形象就在這一系列的對比襯托中映現出來。
《三國演義》作者在鐵馬金戈的激烈對壘戰中,顯示出陸遜非凡的才智,成功地塑造出—個“極有高見”、 “真神算”的克敵制勝的大將形象。和小說中許多人物典型一樣,小說在塑造陸遜這一人物形象時,也不免留有瑕疵。陸遜的性格缺少發展,似乎他生來就神機妙算,且永遠沒有失著。這種過分的夸張,近于荒誕。而看出“一陣殺氣,沖天而起”之類,則更應注意辨別。
上一篇:《陸蕙娘》文學人物形象鑒賞|分析|特點
下一篇:《青鳳》文學人物形象鑒賞|分析|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