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魔王,又名大力王, 《西游記》中的神魔之一。其故事主要見于第六十回和六十一回,在第三、四回中也有所涉及。
情、滑、蠻三個字足以概括牛魔王的基本特征。
情者,感情也。牛魔王既放縱感情,又看重感情。牛魔王已娶鐵扇公主為妻,同住翠云山芭蕉洞,并生有紅孩兒。但他又受狐精玉面公主的誘惑,移來雷山摩云洞與之同居。 然而,牛魔王沒有忘懷與孫悟空曾有過的情誼。還是在花果山的時候,孫悟空曾與牛魔王等六個鬼怪結為七兄弟。因年長,牛魔王還被推為兄長。悟空自稱是“齊天大圣”,他也跟著自封為“平天大圣”。當時,他們日日相聚,交情頗深。分手幾百年后,悟空陪唐僧往西天取經,受阻于火焰山,到鐵扇公主處借芭蕉扇受騙吃虧,就來到摩云洞,想通過牛魔王借到真的芭蕉扇。 看在過去的情份上,牛魔王原諒了悟空與紅孩兒的糾葛和對玉面公主的驚嚇。牛魔王的看重感情還表現在他對玉面公主和鐵扇公主的態度上。當玉面公主在林間散步采花,被前來找牛魔王的悟空唬得心慌腳亂逃回摩云洞時,牛魔王對她百般溫存,直到她平心靜氣了,才出洞應付悟空;見到悟空,牛魔王開始時并沒有計較他的過失,但當悟空提出要借芭蕉扇,牛魔王立即意識到:悟空“一定先欺我山妻,山妻想是不肯,故來尋我”,他向悟空吼道: “你既欺我山妻,又滅我妾,多大無禮?上來吃我一棍!”從前面他的寬容態度可以看出,他在這里提出悟空對玉面公主的不恭,只是為了多一個借口而已,惹得牛魔王動起手來的真正原因,是悟空“欺負”了鐵扇公主。可見,盡管牛魔王已冷落了鐵扇公主,另找了新歡,但對她還是情有所鐘的。正是感情的矛盾和作用,最終扯斷了牛魔王和孫悟空的友情紐帶,拉開了牛、孫爭斗的序幕。
滑,即狡滑、詭計多端、變化莫測。如果說牛魔王身上充盈的情感成份散發著濃郁的世間人情味的話,那么,牛魔王的變化莫測則強烈地閃爍著作為神魔的瑰麗色彩。牛魔王正與孫空悟交手,水中妖怪來請牛魔王赴宴。牛魔王讓孫悟空稍候就匆匆趕去。乘著牛魔王在碧波潭與眾水妖暢飲,悟空騎上了他的金睛獸,變作他的模樣,來到鐵扇公主處騙得了芭蕉扇。牛魔王散席出來,不見了金睛獸,料到是悟空騎去騙鐵扇公主。他趕到芭蕉洞,問清情況,直奔火焰山去攔悟空。看到悟空正扛著芭蕉扇得意洋洋地在前面走著,牛魔王搖身一變,裝成豬八戒,輕松地從悟空手中騙回了芭蕉扇。等悟空從成功的醉意中醒悟過來,已經來不及了。
這場智奪芭蕉扇的表演已是夠精彩的了。但與緊接著的牛魔王跟孫悟空的斗法相比,就顯暗淡無光了。悟空發現上當,立即舉起了金箍棒,牛魔王拔劍迎戰。這時,豬八戒帶著火焰山的土地和陰兵也來了。他們一起大戰牛魔王一天一夜,不分勝負。牛魔王欲勝不能,欲退不得,只好弄起變身法來。這場斗法,或在天空,或在地面;時而飛禽,時而走獸,波譎云詭,氣象萬千。在《西游記》中,大概只有孫悟空大鬧天宮時與二郎神交鋒,才能與之相媲美。牛魔王的法道在此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他因此而獲得了一個神魔文學形象所應具有的藝術價值,確立了在文學人物畫廊中的地位。
蠻,就是指兇蠻,頑強。現實生活中的牛,平時是很溫和的,但一旦被惹怒,卻是蠻勁嚇人。牛魔王性格中的“蠻”性顯現了他作為牛精的特征。且不多敘他在與悟空、八戒等的多次交戰中是打得如何兇狠、頑強,他被降前的掙扎最突出和充分地體現了這一點。牛魔王顯出牛身,還是敵不過悟空和八戒等的圍攻。他恢復本象,逃進芭蕉洞。但是,洞門很快被砸開,牛魔王只得出來迎戰。這時,四大金剛、托塔李天王、哪吒太子以及魚肚藥叉、巨靈神將等都趕來圍剿他。他別無良策,再次變成巨大的白牛,翹起兩只尖利的鐵角去觸撞李天王。只見哪吒太子“即喝一聲‘變’,變成三頭六臂,飛身跳到牛王背上,使斬妖劍望頸項上揮,不覺把個牛頭斬下。……那牛王腔子里又鉆出一個頭來,口吐黑氣,眼放金光,被哪吒又砍一劍,頭落處,又鉆出一個頭來,一連砍了十數劍,隨即長出十數個頭……”。如此兇蠻、不屈,讓人心折!或許,正是受了這種頑強精神的熏陶以及“遺傳基因”的影響,牛魔王的兒子紅孩兒才膽敢端著長槍,直刺法力無邊的觀音菩薩!牛魔王終因寡不敵眾,力盡技窮被眾神降服了。他讓鐵扇公主把芭蕉扇借給了孫悟空,火焰山上的烈火被熄滅了。唐僧師徒又繼續西行了。牛魔王也從此在《西游記》的故事中消失了。但是,在這最后的一搏中,牛魔王不僅進一步發揮一個妖魔的神通,同時,也顯現出了作為一個具體的牛精的獨特性——兇蠻、倔強。這就使得牛魔王的形象區別于《西游記》中的其它神魔而更加活脫、生動和鮮明。
作為牛魔王這個形象的三個側面:情,使他附麗著世間人情的氣息,給人以親切感;滑,使他具有了神話的瑰麗、浪漫色彩的絢爛感;蠻,使他獲得了現實生活的依據,給人以一定的逼真感。它們像是三根柱架,同時產生作用,支撐起了牛魔王這個成功的文學形象。看過《西游記》的人往往都會對牛魔王這個形象產生興趣,其奧秘,大概就在于此。
上一篇:《牛百歲》文學人物形象鑒賞|分析|特點
下一篇:《牟天磊》文學人物形象鑒賞|分析|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