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敬亭,原名曹逢春,明末泰州(今江蘇泰縣)人。因滿面麻子,人稱“柳麻子”。他是當時著名的說書藝人,時人張岱的《柳敬亭說書》一文生動傳神地描寫了他的說書情景。在《桃花扇》中,柳敬亭和蘇昆生是作者塑造的兩個貫穿全劇的正面人物形象,而尤以柳敬亭的形象最為鮮明。
柳敬亭不僅有出色的技藝,而且有高貴的品質(zhì)。他與蘇昆生當初都曾一度在阮大鋮門下當清客,但一旦知道阮是閹黨余孽時,便馬上拂袖離去,以說書教曲度日,而不愿做奸賊的幫閑,表現(xiàn)了安于貧困而不愿依附權貴的操守。飽經(jīng)滄桑的生活,使柳敬亭看透了世態(tài)炎涼。他深明大義,痛恨權奸邪惡,自稱: “老子江湖漫自夸,收今販古是生涯。年來怕作朱門客,閑坐街坊吃冷茶。……自幼無藉,流落江湖,雖則為談詞之輩,卻不是飲食之人”。他不愿做只知吃喝的無用之人,而要通過自己的鼓板唇舌,使“這些含冤的孝子忠臣,少不得還他個揚眉吐氣;那班得意的奸雄邪黨,免不了加他些人禍天誅”,以此補救世道人心。因此,侯方域雖與他初相識,但聽了他的說書后,便認為:“俺看敬亭人品高絕,胸襟灑脫,是我輩中人,說書乃其余技耳。”他以自己正直的操守,贏得了復社文人的尊敬。
作為一個說書藝人,柳敬亭富有幽默感,說話詼諧之中充滿著機智。同時,他又滿懷豪情俠氣,見義勇為,能替朋友出力,為國事奔走。當左良玉軍要東下南京就食時,侯方域修書勸阻他不要興無名之師,急需一個人趕緊送去,柳敬亭自告奮勇,要求前去。侯方域為他擔心: “聞得左良玉軍門嚴肅,山人游客一概不容擅入。你這般老態(tài),如何去的?”他卻豪邁地回答道: “你那里筆下謅文,我這里胸中畫策。舌戰(zhàn)群雄,讓俺不才;柳毅傳書,何妨下海。丟卻俺的癡騃,用著俺的詼諧,悄去明來,萬人喝采。”當他到了戒備禁嚴的武昌將軍轅門,就被兩個士兵作為奸細捉拿,他卻毫不慌張,反把兩人推倒在地,談笑自若地說: “兩個沒眼色的花子,怪不得餓的東倒西歪的。”以致兩個士兵誤以為他是來解糧的,馬上引他去轅門見左良玉。他見了左良玉,只是長揖不拜,從容說道: “俺是個不出山老漁樵,那曉得王侯大賓客小。看這長槍大劍列門旗,只當深林密樹穿荒草。盡著狐貍縱橫虎咆哮,這威風何須要。偏嚇俺孤身客無門跑,便作個長揖兒不是驕。”這一番自白顯示了柳敬亭的膽量和氣概。使坐鎮(zhèn)一方統(tǒng)領三十萬大軍的左良玉為之黯然失色。隨后,柳敬亭又憑著三寸不爛之舌,向左良玉慷慨陳詞,指責他縱兵東下就糧是“無計”之行,“惡名怎逃”,說到激昂之處,順手把茶杯摔碎,顯示出豪情俠氣。這一番言行氣得左良玉罵他“這等無禮”,他卻輕描淡寫地說:“晚生怎敢無禮,一時說的高興,順手摔去了。”真是怒罵嬉笑皆成文章。左良玉指責他: “順手摔去,難道你的心做不得主么?”他說: “心若做得主呵,也不叫手下亂動了。”左良玉悟道:“敬亭講的有理。只因兵丁餓的急了,許他就糧內(nèi)里。亦是無可奈何之一著。”他又說:“晚生遠來,也餓急了,元帥竟不問一聲兒。”說罷,不等飯擺上來,竟往內(nèi)室走去要吃飯。左良玉大怒:“餓的急了,就許你進內(nèi)里么?”他笑道:“餓的急了,也不許進內(nèi)里,元帥竟也曉得哩!”他的這一番以身說法,以及機變詼諧的言詞,使左良玉不得不承認:“句句譏誚俺的錯處,好個舌辯之士。”于是,他聽從了柳敬亭的勸諫,放棄了移防南京的企圖。并且,他為柳敬亭“能直諫,會旁嘲”的才華所折服,延請柳敬亭為他的幕僚,以便“早晚領教”。 “投轅”這一出戲集中表現(xiàn)了柳敬亭的性格特點。
不久,馬、阮之流公報私仇,大捕復社文人,侯方域也被捕入獄。蘇昆生千里迢迢來到武昌,向左良玉求援,左良玉本是侯方域父親侯恂的部將,同情東林黨和復社文人,反對馬、阮之流擅立弘光帝,遂以“清君側”之名起兵討伐奸臣。柳敬亭對此極表贊成,表明了鮮明的政治態(tài)度,他又再次毛遂自薦,自愿去南京送起兵討賊的檄文。柳敬亭的壯舉,使左良玉等人折服,驚嘆: “這位柳先生,竟是荊軻之流”,把他比作戰(zhàn)國時行刺秦王嬴政的俠客荊軻。從盡忠仗義、豪情俠氣方面來看,柳敬亭確實有古俠士之風。柳敬亭到南京傳檄后,便被阮大鋮監(jiān)禁,險遭殺害。在獄中,他和被捕的復社文人侯方域等相逢。他們臨危不懼,談笑風生, 以“賢豪半向此中來”自勉,表現(xiàn)了大義凜然、寵辱不驚的節(jié)操。
清兵渡江后,柳敬亭與侯方域等眾囚徒四散逃走。他們來到棲霞山,與先期到達這里的李香君相逢。侯、李雙雙入道,柳敬亭則與蘇昆生兩人懷著滿腔愛國熱忱,隱居山中,不做清朝的臣民。蘇昆生以采樵為生,柳敬亭則以捕魚度日, “把些興亡舊事,付之風月閑談”。劇終他所唱的一首《秣陵秋》彈詞,追溯南明覆亡的慘痛史實: “中興朝市繁華續(xù),遺孽兒孫氣焰張;只勸樓臺追后主,不愁弓矢下殘?zhí)啤保庳熈撕牍獾鄣拿詰俾暽⒊σ鶚返幕奶粕詈婉R、阮之流狼狽為奸、專擅朝政的罪惡行徑;并指出在清兵大舉南下,江山危如累卵的情況下,南明王朝內(nèi)部的明爭暗斗導致了南明王朝的最后覆亡。作者用這首彈詞,給柳敬亭的形象濃墨重彩地畫上了最后的一筆,使這一民間藝人的形象達到呼之欲出的地步。
上一篇:《林黛玉》文學人物形象鑒賞|分析|特點
下一篇:《柳夢梅》文學人物形象鑒賞|分析|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