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李隆基,死后被謚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世稱唐明皇。他既是一個歷史人物,也是經常出現在詩歌、小說、戲劇中的一個文學人物。元代劇作家白樸的雜劇《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即以他為主人公。
唐明皇登場時已踐祚二十余年,賴有賢相姚崇、宋璟、韓休、張九齡等“同心致治”,故而“四海承平”、社會安定,他也“得遂安逸”。封建帝王自然有六宮粉黛,但“自武惠妃死后,無當意者”。就在他愛情生活上感到空虛之時,他發現了“壽邸楊妃”。她是唐明皇之子壽王的妃子,已經“蒙恩選為壽王妃”,也就是說已是他的兒媳。然而“顛倒于情”的唐明皇已不顧人倫綱常,先是“令高力士傳旨度為女道士,住內太真宮”,繼而公然“冊封為貴妃”。從此, “一個太真妃傾國傾城。珊瑚枕上兩意足,翡翠簾前百媚生。夜同寢,晝同行,恰似鸞鳳和鳴”。
唐明皇、楊貴妃的愛情就這樣拉開了序幕。唐明皇雖是帝王之尊,楊貴妃只是他的一個妃子,但他對楊貴妃確是情有所鐘。 “七夕盟誓”是他們愛情生活的一個高潮。七月七日,相傳是為銀河所隔的牛郎織女相會之日。楊貴妃在長生殿“設瓜果之會,向天孫(織女)乞巧”。唐明皇“七寶金釵盟厚意,百花鈿盒表深情”,以鈿盒金釵表示愛情。楊貴妃有感于牛郎織女一年一度相見之難,擔心自己“春老花殘,恩移寵衰”,唐明皇對她百般安慰,并毅然與之盟誓: “朕與卿盡今日偕老,百年以后,世世永為夫婦?!弊鳛橐粋€封建帝王,在愛情上能有這樣的誠摯態度,還是難能可貴的。
但是,這一場愛情從一開始就似乎注定要以悲劇告終。唐明皇對楊貴妃的愛應該說是真摯的,但出發點卻主要是由于她傾國傾城,“絕類嫦娥”。這種愛又同唐明皇的帝王身份和醉心于聲色歌舞的愛好糅合在一起,因而隨之而來的是對楊貴妃的濫施恩澤。楊貴妃之兄楊國忠加為宰相,姊妹三人封作夫人, “一門榮顯極矣”;貴妃嗜鮮荔枝,他竟“教驛使把紅塵踐”,詔令四川驛騎相繼為之專程貢送荔枝。歌舞宴樂,無有虛日,朝政倦理,“一心只想著貴妃”,這就直接導致了國事日非。歷史上早有明鑒,即使是明君英主,一旦沉溺于女色而不能自拔,必然要走上悲劇之路。加上對與貴妃“有些私事”的安祿山處置不當,更加速了這場愛情悲劇的到來。安祿山本是“損軍失機”之邊將?!袄斕帞亍保泼骰蕝s反讓楊貴妃收為“義子”,甚至因為“既為貴妃之子,即是朕之子”,要拜為平章政事(宰相)。在大臣的竭力勸阻下,又改封為漁陽節度使, “統領蕃漢兵馬,鎮守邊庭”。最后,正當玉笛羯鼓, “韻美聲繁”,錦瑟玉簫, “嘹亮循環”,唐明皇沉醉于楊貴妃的《霓裳羽衣舞》之時,漁陽鐵騎,動地而來, “邊關飛報,安祿山造反,大勢軍馬殺將來了”。唐明皇終于自食苦果。
其時唐王朝承平日久,人不知兵,安祿山起兵,震動朝野,對唐明皇無異也是一聲警鐘,但唐明皇仍未被震醒, “止不過奏說邊庭上造反,也合看空便,等不的俺筵上笙歌散,可不氣丕丕丕冒突天顏”。責怪大臣們不該來打擾他,認為他們的憂心忡忡不過是“假忠孝”,以求博取一個“龍逢、比干”大忠臣的名號。甚至當叛軍攻破潼關,“京師空虛,決不能守”的危急形勢下,大臣直言“只因女寵盛、讒夫昌,惹起這刀兵來了”之時,他還斷然否認是“歌舞壞江山”,依然認為“既賊兵壓境,你眾官計議,選將統兵,出征便了”,斥責兩班文武猶如泥塑木雕, “空列些烏靴象簡,金紫羅襕,內中沒個英雄漢”。他為愛情蒙蔽了理智,已從一代英主變成了一個昏庸的皇帝。
叛軍兵臨長安,唐明皇只得帶領貴妃倉皇出逃, “一聲聲送上雕鞍”,幸蜀避難。途中因關中父老懇請,留下太子“統兵殺賊”。誰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行至馬嵬,扈從將士堅決提出“國有奸邪,以致乘輿播遷;君側之禍不除,不能斂戢眾志”,先以“專權誤國”、 “又與吐蕃使者交通,似有反謀”為名,誅殺了楊國忠,進而以“國忠謀反,貴妃不宜供奉”為理由,要求唐明皇“割恩正法”。面對這突如其來的變故,唐明皇先是震驚,要將士們“休沒高下,豈可教貴妃受刑罰。他見請受著皇后中宮,兼踏著寡人御榻”,繼而懇求“總便有萬千不是,看寡人也合饒過他”。最后在“六軍心變,自不能?!钡那闆r下,只得“割舍”貴妃,但心中充滿了難分難舍之情。因而當陳玄禮進而提出“望陛下乞與楊氏,使六軍馬踏其尸”,他斷然拒絕,而是讓高力士帶妃子去佛堂中, “令其自盡”。 “他那里一身受死,我痛煞煞獨力難加”,他心情之悲痛當然是無以復加的。
漁陽鼙鼓是對唐明皇的懲罰,而貴妃之死更給了他沉重的打擊。他心中很清楚,楊貴妃并不是真正的亂源禍階, “他又無罪過,頗賢達,須不似周褒姒舉火取笑,紂妲己敲脛覷人”。他對貴妃之死懷有深深的負疚之情。安祿山之亂平定后,他返回長安, “養老退居西宮”,物是人非,寂寞的生活更激起他對楊貴妃的刻骨相思, “晝夜只是想著貴妃”。他面對楊貴妃的真容, “朝夕哭奠”。他想起當年“華清宮宴樂”、 “長生殿乞巧”;想起兩人“學連理枝比翼鳥”的誓愿,如今卻連“死后同棺槨”也不能,怎不悲慟萬分。為了求得心靈上的片刻安靜,他經常深夜身離殿宇,信步而行,然而“見芙蓉懷媚臉”, “遇楊柳憶纖腰”,浮現在他面前的永遠是那“傾城貌”。夜深人靜,他渴望貴妃入夢一見,又果然“夢見妃子”,可是好夢剛來又被“窗兒外梧桐上雨瀟瀟”驚醒。就在這梧桐雨聲中,他孤零零地徹夜獨坐, “雨更多,淚不少,雨濕寒梢,淚染龍袍,不肯相饒,共隔著一樹梧桐直滴到曉”。一場愛情悲劇就在這凄風苦雨中垂下了帷幕。
描寫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愛情悲劇,在此劇前已有白居易《長恨歌》和陳鴻《長恨歌傳》等作,雖取材相同而主題各有側重?!堕L恨歌》主要是描寫這場愛情悲劇的綿綿長恨,《長恨歌傳》意在鞭撻政治, “懲尤物,窒亂階”?!段嗤┯辍吠堕L恨歌》的主題較為接近,但它刪去了“方士覓魂”的情節,而使內容更集中,加上是舞臺藝術,在塑造唐明皇這一個“不愛江山愛美人”的多情天子的形象方面取得了較多的成功。這一藝術形象,同其他因女色而破國亡家的帝王如陳后主陳叔寶、隋煬帝楊廣等又頗有不同,他并不是一個獵艷好色的荒淫君主,而是因為對所愛的人濫施恩寵,浮游于愛情生活而忘卻朝政,結果從一代英主淪為昏君。他同楊貴妃的愛情雖也造成了禍國殃民的嚴重后果,但他對楊貴妃的愛還是有一些真實動人之處,這也是作者在譴責之余,也給以較多的寬容和同情的原因。
上一篇:《李銅鐘》文學人物形象鑒賞|分析|特點
下一篇:《李隆基(二)》文學人物形象鑒賞|分析|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