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牛運清
九場話劇。作者沈西蒙(執筆)、漠雁、呂興臣。最初發表于《劇本》1963年第2期。中國戲劇出版社1964年出版。收入《中國話劇選》(四)(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年8月第一版)。劇本取材于“南京路上好八連”身居鬧市,一塵不染的先進事跡,描寫的是1949年5月至1950年10月中國革命重心由農村轉向城市這一歷史轉折時期的生活縮影。帝國主義及其走狗把顛覆人民政權的希望寄托在共產黨的和平演變上,他們揚言“讓共產黨紅的進來”,“叫他趴在南京路上,發霉、變黑、爛掉”。但是,戰斗在十里洋場的一支解放軍英雄連隊,嚴明黨風軍紀,發揚艱苦奮斗、廉潔奉公的優良傳統,“拒腐蝕,永不沾”,頂住了資產階級“香風”的襲擊,粉碎了國內外敵人的陰謀,捍衛了新生的革命政權,受到人民的愛戴與擁護。老舍看過演出后曾指出,這個劇提出了一個重大問題,即勝利之后如何對待生活,是繼續發揚革命傳統,堅持奮斗呢,還是貪圖享樂,逐漸腐化呢(《看了一出好戲》)?劇本在題材開拓和藝術構思上有新的嘗試。它寫的是軍事生活,但描繪的不是攻城奪地的拚搏場景,而是和平建設時期部隊所面臨的一場特殊戰斗,即在改造、適應新環境的過程中,實現部隊的自我完善。它突破了軍營生活的狹小圈子,把部隊生活與廣闊的社會生活聯系起來,把外部世界風云變化與戰士內心世界的波動聯系起來,開闊了軍事文學創作的視野。在結構上,它以部隊內部思想斗爭為主線、實線,以敵我斗爭為副線、虛線,虛實相間,錯落有致,通過一些平凡的日常生活和人物之間的特定關系,構成尖銳的戲劇沖突,產生強烈的喜劇效果。劇本風格清新,充滿革命激情和生活情趣,語言生活化、性格化,基本達到“誰說的話像誰”。作者運用典型細節和寫意手法,通過一條扁擔、一雙布襪、一個針線包、一封信、一束花、一筆錢、一件襯衣,揭示人物精神世界,推動劇情發展,成功地塑造了魯大成、趙大大、洪滿堂、陳喜、春妮等一系列栩栩生輝的人物形象。尤其是春妮的形象,著墨不多,卻光彩照人。周恩來、陳毅、葉劍英看過演出后,表示贊許。一些劇評家視之為寫得好、演得好的優秀劇目。該劇于1964年獲優秀話劇創作獎,并被改編成同名影片。
上一篇:王功亮《霧失樓臺》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林道立《青山翠竹》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