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郎偉
短篇小說。作者馬烽。小說原載《人民文學》1987年第 4期。這是一篇反映農村生活的作品。今年初冬,報社派我到晉西北山區去作脫貧致富的專題報道。這一天我來到紅石鄉,接待我的鄉黨委馬書記告訴我最好去苗全茂村看看。苗全茂村原來叫葫蘆溝,“文化大革命”以前,葫蘆溝生產隊長苗全茂帶領大伙學大寨,開山炸石,劈嶺填溝,修梯田,搞“人造小平原”。葫蘆溝本來就窮,折騰來折騰去,人們連肚子都填不飽了。社員們紛紛出外要飯,都自稱是苗全茂大隊的。這以后苗全茂成了葫蘆溝的別名。我搭乘一輛小四輪拖拉機到了葫蘆溝。葫蘆溝村民委員會主任苗雨田與我匆匆見過一面就騎著摩托車進城洽談生意去了。苗雨田離開之前吩咐苗大叔好好招待我。苗大叔是個五保戶,本來應該呆在“敬老院”里,但他閑不住,硬要幫著村里人干點什么,于是就成了村委會的通訊員、接待員和保管員。我隨苗大叔先進了村里的“敬老院”。招待員俞梅正為兩個老漢只顧下象棋而不吃飯發愁。苗大叔聽了俞梅的抱怨,悄悄走到正爭得面紅耳赤的兩位老漢的棋盤前面,抓起塑料棋盤的一角,“嘩啦”一聲把棋抖成一堆,兩位老漢十分氣憤,正待發作,定睛一看是苗大叔就變了笑臉,七死八活地與苗大叔打趣了一頓。離開“敬老院”,我們便來到村里的果脯廠。這果脯廠最初是苗雨田個人辦起來的,產品銷路很好,也很賺錢。自從苗雨田被選為村委會主任后,他就自動改成集資聯營的廠子。果脯廠從北京請來一位退休師傅擔任技師,把好食品質量關。這小廠一年能加工一、二十萬斤水果,產品在北京都能站住腳。村里人靠了這果脯廠才真正走上脫貧致富之路。村里的廣播在叫苗大叔,大概又有什么人要求參觀,他急急走了。我一個人信步走到葫蘆溝底,居然發現一個袖珍式的小平原,平原上長的是暗綠色的麥苗。正走著我忽然碰見“敬老院”里見過的那個白胡子老漢。老漢告訴我這一片平原就是當年苗全茂率領全村人用血和汗修建起來的。那一年塌方,白胡子老漢和苗全茂兩人的兒子都被埋在了山崖之下。老漢勸苗全茂別干了,苗全茂說半路收兵,以前的就白干了,苦就苦咱們這輩人吧,讓后輩的兒孫們過上好日子。我忽然深刻體會了“前人栽樹后人乘涼”這句話的真正含意。晚上回到村委會,苗雨田已經回來,我懷著一種不可抑制的沖動提出要見見苗全茂。苗雨田哈哈大笑,告訴我苗全茂就是苗大叔。我看著燈光下的苗大叔,心中生出一種由衷的崇敬之情。《葫蘆溝今昔》通過農村生活的新舊變化謳歌了黨的改革開放政策的英明和正確。但是作者并未將目光僅僅停留在農村生活的新發展、新變化上。作者以相當敏銳的目光捕捉到新形勢下農村生活中所出現的新的矛盾,即對當年的艱苦創業精神要不要予以重建和發揚光大的問題。馬烽是位創作年限相當漫長的老作家,這篇作品依然保持了他以往作品的現實主義創作特色,人物刻畫栩栩如生,細節描寫生動準確,情調明朗樂觀。這篇小說榮獲1987——1988年度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上一篇:石高來《落花》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龐守英《蒲柳人家》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