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孫宜君
散文詩。作者流沙河。發(fā)表于《星星》1957年第1期。后收入《流沙河詩集》(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年12月初版)。這是一組托物詠懷的散文詩,包括《白楊》、《藤》、《仙人掌》、《梅》、《毒菌》5首。全詩通過白楊、藤、仙人掌、梅、毒菌等藝術(shù)形象,隱喻一個人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立身處世之道。作者在篇首借用了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詩句:“寄言立身者,勿學(xué)柔弱苗”,便是這一組詩的主旨。詩人賦予這些草木以人的思想和性格特征,正是他自己對現(xiàn)實生活敏銳的觀察和感受。作者無論對各種草木的贊美或鞭笞,都是為了表達自己對各種人生態(tài)度、處世哲學(xué)的褒貶。如對“白楊”縱然死去也不肯向誰彎一彎腰的詠贊,啟示人們:在曲折坎坷的人生道路上要有寧折不曲的骨氣。寫“仙人掌”沒有奴顏媚骨,不會阿諛奉承,雖被“逐出花園”,仍然頑強地生活著,堅持作為一個真正人的操行。作者對“仙人掌”的命運寄予了深深同情和對它情操的贊賞。“梅”表達它在愛情上的純潔高尚,它一旦將自己許給了白雪,就一心等待冬天的到來。“梅”不僅啟示我們在愛情上要純潔忠貞,而且啟示一個人要有高尚的政治情操。“藤”和“毒菌”是屬于另一類。“藤”為了達到向上爬的目的,不惜采取損人利己的手段,甚至將別人置于死地;而“毒菌”則白天用美麗的彩衣,黑夜用暗綠的磷光誘惑人類,但是它卻是“毒蛇吐的唾液”,啟迪人們要警惕這種口蜜腹劍搞兩面派的偽君子。詩作通過上面兩組對立的藝術(shù)形象的比較,透露出作者強烈的愛憎,使人清楚地分辨出現(xiàn)實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惡、丑,充滿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語言警策,耐人尋味。這組詩發(fā)表后,很快引起讀者強烈的反響,褒貶不一。反右斗爭中詩作遭到激烈的批判,作者也因此蒙受了二十多年的苦難。粉碎“四人幫”后,這組詩又重新受到肯定和好評。
上一篇:宣雅《茶館》當代文學(xué)作品賞析
下一篇:尹昌龍《荒山之戀》當代文學(xué)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