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曉曄
長篇小說。作者馮德英。解放軍文藝出版社一九五八年出版。這是作者以故鄉人民抗日斗爭生活為素材寫成的第一部作品。它真實而深刻地描寫了抗日根據地人民,在極其殘酷尖銳的斗爭中逐步覺悟和成長的過程,表現了抗日軍民崇高而偉大的精神風貌。故事發生在膠東半島昆崳山區的王官莊。貧苦農民馮仁義在哥哥馮仁善一家被大地主王唯一害死后,被迫離家出走,撇下妻子和五個兒女艱難度日。日本鬼子占領山東后,王唯一當了漢奸鄉長,他兒子王竹也當上了保安隊長。他們倚仗日本人的勢力,依然作威作福、橫行霸道。為了在這一帶開辟抗日根據地,我黨決定在幾十個村子組織大暴動,共產黨員姜永泉等人領導了王官莊暴動,馮家大女兒娟子也是主要參加者之一。暴動獲得完全勝利,王唯一在公審后被槍決,全村人沸騰了,娟子的母親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幸福,在她對兒女的慈愛里,添入了新的內容。為了破壞新生的抗日根據地,王唯一的叔伯兄弟王柬芝奉命回到王官莊進行間諜活動。他以獻地和辦義務小學偽裝進步,騙取群眾信任,當上了小學校長,以后還當上了縣參議員。冬天來臨后,鬼子開始對山區進行掃蕩,村里大多數群眾都逃到山里,花子的父親四大爺十分頑固,硬不肯走。結果兒媳被鬼子強奸后殺死,兒子柱子也被抓走。副村長七子因負傷藏在地洞中,但因王柬芝告密被鬼子發現,他在殺死許多鬼子后,拉響手榴彈,與妻子一道壯烈犧牲。八路軍趕走鬼子后,鄉親們回到村里,人們掩埋了死難者的尸體,掀起了參軍熱潮,母親的大兒子德強參加了八路軍,四大爺的兒子柱子被救回來后也參加了區中隊。根據地形勢日益好轉,各項工作蓬勃開展,王柬芝對此坐臥不寧。一天,他聽說娟子等人上區里開會,就派特務宮少尼帶一名特務在路上伺機行刺。娟子因事晚歸,在路上遇上了埋伏,她開槍擊斃一名特務后,又與宮少尼展開了殊死搏斗,最后將其打傷。宮少尼被帶回村后,王柬芝十分驚恐,他假裝義憤填膺,奪過民兵手中的槍將宮少尼打死了,但他的舉動并未引起人們的懷疑。娟子傷好后,調到區里擔任婦救會副會長,這時姜永泉已擔任了區長,娟子悄悄愛上了這位堅強能干的小伙子。不久,區中隊打響了拔除敵軍據點的戰斗,戰斗中,柱子迎著槍林彈雨,雙手緊握住鬼子發紅的機槍槍管,使區中隊得以順利全殲據點里的鬼子漢奸,他也英勇犧牲。區婦救會長趙星梅來王官莊工作,住在母親家里。八路軍兵工廠恰好搬到這里,她和未婚夫紀鐵功在分別數年后幸福地相聚了。可沒過幾天,紀鐵功為了保護彈藥庫,奮不顧身撲向即將爆炸的手雷,光榮獻身。由于王柬芝告密,敵人突然包圍了王官莊,想搜出八路軍隱蔽在這里的兵工廠設備。趙星梅和許多村干部英勇犧牲。母親被王竹抓走,遭到嚴刑拷打和慘無人道的折磨,但她寧死不屈。她跳崖未死被帶回牢房后,殘忍而毒辣的敵人又將她五歲的小女兒嫂子抓來,當著她的面折磨至死。母親痛苦得幾乎發瘋,幾次昏死過去,但她仍然咬緊牙關,只字未吐。村里的民兵乘夜摸進牢房,救出了奄奄一息的母親。鬼子撤走后不久,一天,娟子在王柬芝家發現了掃蕩時王竹給王柬芝帶來的情婦淑花,這一情況引起了娟子的懷疑。這天恰巧王柬芝的女兒杏莉(實際上是王柬芝的妻子與長工王長鎖的私生女)和德強一塊回家探親。杏莉發現了王柬芝的秘密,正當她要去報告時被王柬芝殺死。王柬芝殺人后企圖逃走,被娟子和德強姐弟倆抓獲。王柬芝的特務網被一舉破獲,這個罪惡累累的漢奸特務遭到了應有的懲罰。杏莉的母親和王長鎖也被批準正式結婚。不久,娟子和姜永泉也舉行了婚禮。四大爺的女兒花子過去被賣給一家小地主的傻子兒子為妻,這時也在母親的幫助下與心愛的戀人老起締結良緣。更可喜的是母親的丈夫馮仁義也從外邊流浪回來,見到村里發生的巨大變化,他抑止不住內心的激動,立刻投入了村里的工作,當上了村農會副主席。不久,鬼子又開始了大掃蕩。這次,他們剛一進村就踏上了地雷陣,被炸得人仰馬翻。娟子因為即將分娩,也加入在逃難的人群中,而且在這最緊張的日子里生下女兒菊子。八路軍連長王長海在群眾即將被鬼子追上時帶領十幾名戰士與敵人展開了肉搏,除他抱著一個鬼子滾下山崖幸免于難外,其余戰士全部壯烈犧牲。馮仁義在戰斗中不幸落入王竹之手。正當王竹洋洋得意押著他回村時,仁義突然將其抱住跳入河中,殺死了這個兇殘的漢奸。掃蕩持續了很長時間。一天,母親和許多干部、群眾不幸被敵軍包圍。狡詐的鬼子讓村里的婦女來認自己的丈夫和兒子,沒有人認的青壯年統統殺死。母親認走了一個區中隊隊員,娟子認走了王長海。花子剛要認自己的丈夫老起時,突然發現姜永泉也在人群中,她猶豫了一會兒,終于向姜永泉走去。姜永泉見狀又感動又焦急,老起看他猶豫不定,怕引起敵人懷疑就大聲高喊自己是八路軍。干部和戰士得救了,老起卻壯烈犧牲。大掃蕩終于被粉碎了。在村里養傷的王長海為花子高尚的精神所感動,決定與她結婚。娟子在孩子剛滿三個月時,就把孩子放在家里去忙工作了,母親費盡心血為女兒帶孩子,以解除她的后顧之憂。隨著德國法西斯的投降,日本鬼子氣數將盡,八路軍決定攻打道水城。母親和娟子混入城中,又將德剛等人接應進城,然后里應外合,與八路軍一道攻占了這個堅固的據點。戰斗中,母親身負重傷,但是當她看見城頭上高高飄揚的紅旗時,她臉上現出了幸福的微笑。這部小說從比較多的側面對抗日根據地人民艱苦卓絕、可歌可泣的斗爭生活進行了真實而生動的描寫。它通過許多激動人心的情節和驚心動魄的場面,深入細致地揭示了根據地軍民高尚的精神世界。作品對抗日根據地斗爭生活的描寫是很有特色的,它不僅寫出了斗爭的殘酷性,也寫出了斗爭的復雜性。在這里,人們不僅要同鬼子漢奸戰斗,要同間諜特務斗爭,而且還要同封建思想和人們頭腦中舊的習慣勢力作斗爭。作品完整地描寫了人們從覺醒到成熟的全過程,尤其把這種認識集中到對“母親”的形象塑造中,使“母親”的形象成為當代文學中一個不可多得的血肉豐滿的革命母親的形象。當然,作品由于過于強調真實性,也帶有一些客觀主義色彩。從整個藝術構思上來看,還不夠有力、完整,對當時歷史背景的展示還不夠廣闊和典型。許多人物的出現和消失,也嫌過于匆促,不夠深入和完整。小說曾被改編為同名電影。
上一篇:郭建英《苦斗》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孫宜君《英雄與孩子》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