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孫宜君
敘事長詩。作者王群生。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58年4月第1版。全詩除序曲外,共有三十一章。長詩描寫了一個對革命無限忠誠的紅軍戰士一王大中一生的斗爭遭遇。1927年,貧農王大中跟隨毛委員參加了瀏陽河畔的秋收起義。在一次戰斗中,他不幸被俘,歷經敵人百般嚴刑拷打,始終堅強不屈。最后,奸險狡猾的敵人,設計將他誣陷,到處張貼布告,宣布他已經“投降”、“自首”。當王大中死里逃生,回到家鄉之后,瀏陽河畔的鄉親們都認為他是“叛徒”,鄙視他,仇恨他,把他趕出了村子。王大中蒙受了不白之冤,但革命意志的烈焰并沒有在他心中熄滅。他含著冤屈、懷著對敵人的無比仇恨,隱姓埋名,忍著千辛萬苦,到處去找自己的部隊。一天,他終于找到了北上抗日的紅軍,并且勇敢地參加了戰斗。為了掩護部隊突圍,他請求留下,跟隨黃團長死守著一個山頭。黃團長犧牲了,他也因再次負傷而掉了隊。為了履行戰友—黃團長死前的囑托,他拖著殘廢的肢體,受盡痛苦生活的煎熬,忍辱負重,承擔起撫養革命后代——黃團長兒子小培原的重擔。十五個春秋過去了,解放大軍的紅旗又飄揚在他的故鄉,他毅然把自己用心血撫養大的“兒子”小培原,交給了革命隊伍。小培原成長為一名出色的解放軍指揮員。長詩故事情節曲折生動,人物形象鮮明,語言樸實流暢,具有一定的藝術感染力。
上一篇:蘇守平《紅線記》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葛菲《紅色的十字架——醫務界現狀一瞥》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