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國建謖
短篇小說。作者穆牧。發表于《春風》1988年第7期,后轉載于《小說月報》1988年第11期。小說取材于一個在經濟大潮中“游泳”的文化館。當社會上到處都在弄虛作假、大把大把地賺錢的時候,文化館的人們也“俗”了起來,辦開了“文學創作講習班”。講習班由“我”主持,雜事很多,于是館里借調來一位姑娘,這位姑娘就是穆牧。她本是已故文化館創作員老刁的女兒,原名刁翠娥,從菜場調來時,改了名。這是一位“嘴尖皮厚腹中空”式的人物,她外強中干、虛榮透頂而又自視甚高。在文化館,她出盡了風頭,也鬧盡了笑話。她時刻不忘表現自己,尤其善于貶低別人抬高自己,她常用的一句口頭禪是;“這是常識……。”她什么都“懂”什么都“會”:黑格爾《美學》、國際象棋、“透明族文學”、吉他、手風琴,甚至美聲唱法……然而,她什么又都不會。她的一切都經不起考驗,她的一切都是虛假的。她能把“美容那一章”搬進《美學》,她能說出“馬怎么拐、象怎么走、怎樣對將帥構成威脅”的國際象棋的“常識”;當然,她也會頭天查了工具書,第二天便只字不差地對學生高談闊論,讓“我”下不來臺;在聯歡會上,她怪吉他音不準、嫌手風琴不高級,拿手的“美聲唱法”卻成了最精彩的笑料……妙在就是這個穆牧,卻能名聲遠播,局外人把大家對她的取笑當真,都知道了文化館有個自學成才的女才子。不久,她被提拔到文化局當干部,開始了新的招搖撞騙。小說通過“我”冷靜的觀察和客觀的敘述,展現了一個瞞與騙的典型。穆牧的騙術并不高明,無非唬唬嚇嚇打腫了臉充胖子;她所做的一切只是為了抬高自己身價,來推銷自己。但是,她的近乎變態的心理反應卻具有普遍性的意義。《穆牧以及其它》通過這一形象向人們揭示的實際上是一種經濟大潮沖擊之下的普遍的社會心態。小說語言自由灑脫,不拘不束。在敘述的人稱上,作者采用了第一人稱“我”,但行文之間又打破了傳統漢語語法的某些限制,無論在人物語言還是敘述語言方面,都進行了一些探索。
上一篇:陳敬中《穆旦詩選》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蘇守平《空巢》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