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佘樹森
報告文學。作者陳放。原載《報告文學》1986年 10期。作品中的“夢尋者”,不甘心像其父(一個古板、守舊的銀行小職員)那樣生活:將自己像算盤珠一樣串在一根小木棍上,被四周的木框牢牢禁錮著,只能在框框里面的木棍上作著上下的位移。他執著地尋求著能使他改變命運的“偶然”。他尋找走向外部世界的機會:他從小就喜在使館區“東交民巷”流連;常去王府井外文書店和出售外國貨的地方尋覓;他一次次主動同外國人接觸,可是結果怎樣呢?他買回的一架德國舊鐘無法使用,又賣回信托商店而賠了錢;買回的日本式爐子,也因無法用而成廢物;買回的美國木制手搖唱機,送去修理,因付不起修理費而白白送給了修理部……。他同外國人的接觸,所換回的是檢討、交代、被訊問。最后,正如作品中所說:“那些在前幾年還不知道大使館的門沖哪邊開的人,現在早到了紐約了”,可他卻還“只能在使館門口轉彎”。他還在“擇偶”上,尋找著改變命運的機會:他希望尋到的女人,具有再造他的生活的能力,能把他從貧窮、單調、乏味的生活中拯救出來。他苦苦尋覓,一次次受挫,一直尋找到四十八歲。最后,不得不準備同他所不愛的女人結婚。而結婚手續的辦理,將意味著他“夢尋”的最終結束。他像做了場荒唐夢,在生活路上轉了一個圈,最后依然沒有沖出“算盤”的木框,只能在原地做著“算盤珠”式的上下位移——依舊守著他的開料機,“聽薄鐵片和玻璃磨擦時發出的呻吟”,看自己的手在泥沙浸泡下“越來越粗糙”。這是一個以喜劇形式出現的悲劇。在手法上借鑒了“黑色幽默”。“夢尋者”那一連串的近似唐·吉訶德式的行為,帶給讀者的,并不是輕松的滑稽可笑,而是一種難言的苦澀、深刻的反思:“夢尋者”悲劇之原因何在?我們將何以找到自己的位置、實現自己的價值呢?
上一篇:畢光明《夢中的時間》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郎偉《棋王》當代文學作品賞析